书写山区教育发展特色之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韶关教育发展综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期待有更好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70年的峥嵘岁月。韶关这座粤北山城,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发展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落实,实施“科教兴市”和“教育强市”战略,以教育“创强争先”为抓手,统筹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提升地方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大事、要事来抓,有力促进了全市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70年铸魂育人,桃李芬芳。从扫盲、普九、普高、创强、均衡发展到教育现代化,一路走来,高歌猛进,生动阐释了教育发展的历程,全面提升了学生和市民的素质,谱写了一曲教育发展的赞歌。


从泥瓦房到高楼大厦,教育保障水平持续攀升

二十多年前,从韶关学院毕业后,吴爱英分配来到始兴县司前中学任教。司前四面环山,贫困落后,司前中学土坯瓦房,低矮、潮湿又阴暗,下雨时还常常漏雨。校园内是黄土院,下雨到处是泥,给她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类似司前中学这样办学条件不好的学校,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市各县区的乡村到处可见。韶关作为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有限,在学校的建设上投入也捉襟见肘。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市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坚持,对教育的投入持续加大。如今的司前中学更名为了始兴赓靖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多功能的课室,标准的塑胶操场,吴爱英也告别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用上了快捷、高效的多媒体;学生不但会读书、算数,更会唱歌、跳舞、绘画、上网、创客,素质得到极大提升。不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条件,学校都不比城里的学校差。 

 

吴爱英亲历的办学条件的变化,是全市教育保障水平持续跨越提升的结果。韶关作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市委、市政府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真实地反映在韶关对教育的改善提质上。  


韶关作为广东省不算发达的地级市,早在2010年,我市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标;2014年,我市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市”,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省教育强县(市、区)100%覆盖的省教育强市;


2015年,我市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市1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验收,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100%全覆盖。  


通过教育“创强”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市城乡各级各类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事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然而,韶关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充分发挥教育“发动机”和“助推器”的作用。  


2016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又提出了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目标。2018年底,所有县(市、区)全部创建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2019年,在粤东西北12个地市中率先创建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全市基础教育工作走在了粤东西北地区前列,全市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共投入教育“争先”资金累计达到49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8.2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99.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32%。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均衡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建立起体系健全、结构合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居全省经济同类地区的前列。


从读不起书到“一个不少”,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

2007年,春季新学期伊始,春寒料峭,但对于全市农村小学和初中孩子们来说,这个新学期却格外温暖,因为我市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就读广州大学的学生谢根兰家境困难,自高中开始,他就接受香港向山举目助学金会的资助,至今已有6年,是这份资助勉励他勤奋学习,圆了他的大学梦。

  

70年春华秋实,春风化雨。切实抓好教育公平,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我市促进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市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教育助学和教育扶贫,每年受资助学生达到13万人次,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义务教育阶段,我市已全面施行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农村寄宿学生免收住宿费,向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农村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学生和民族地区寄宿制民族班学生提供生活补助等一系列政策及举措。  


——高中教育阶段,我市已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和顶岗实习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高中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013年,我市出台《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韶参加初中升学考试工作方案》,每年有上千名学生受益。  


——坚持按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对烈士子女、少数民族子女等五类考生给予政策性照顾加分10—20分,每年有两千多名学生受益。  


——保障残疾儿童与其他儿童同步实施义务教育。近三年,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适龄“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均高于97%以上。 

 

——实施营养餐工程。广东省在我市乳源瑶族自治县试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乳源受惠学校66所,受惠学生达13000人,切实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 

 

——实施教育对口帮扶。2015-2018年,共派出110名优秀教师参加“三区”支教工作,为促进教育薄弱地区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教育资源更加均衡优质

今年9月1日,浈江区执信小学高、低部完成合并,整体搬迁至原市二中。搬迁后的执信小学建筑面积达29792平方米,教辅用房达到了205间,配套功能场室45个,其中,微课室、学生创客活动中心、陶艺室、书法室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功能室投入使用,受到了许多学生的喜爱。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是韶关多年来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多年来,韶关教育持续优化学校布局,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家门口有书读又读好书”成为真真切切的现实。  


2016年,我市印发《关于理顺市区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工作方案》《韶关市区教育资源整合方案》,通过搬迁、撤并、新扩建学校(幼儿园)等举措,优化市区学校布局,促使公办学校、幼儿园全覆盖。据统计,自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以来,全市新设立幼儿园121所、义务教育学校8所,市区小岛片区向外疏散师生近6000人,东河片区解决了无公办幼儿园的问题,武江区公办及普惠性幼儿园、小学及初中学位大幅度增加,全市教育资源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初步实现了适龄少年儿童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去年以来,我市再一次加大“马力”,大力推进学区化办学和集团化办学战略,积极开展优质初中培育工作。通过“名师帮带、优生代培、教研互动、支教服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形式,探索提升公办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模式。比如,北中、市一中选派学科教师到市十五、中市十三中蹲点教学,始兴中学选派副校长到九龄中学进行教学管理。目前,全市开展优质初中培育工作的高级中学有10所,初级中学10所。

  

今年9月2日,时隔16年,广东北江中学迎来新一届273名七年级新生。按照规划,北中一中复办初中,在满规模办学后,每年将可提供优质学位约1000个。我市将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办学,培育优质品牌,更好回应优质教育的诉求,着力打造粤北教育质量新标杆。

  

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的同时,我市教师资源也在不断优化。2017年6月,我市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国家级示范区,是全省唯一一个地级市。两年多来,我市积极探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出台了六份指导性文件,探索建立了七大机制,有效解决了教师资源不均衡、结构性缺编、职业倦怠等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参与交流轮岗教师3028人。通过“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我市中小学紧缺学科体育、音乐、美术教师由2015年的缺配26.26%、30.45%、35.12%下降到2018年的20.17%、26.91%、32.56%,缺配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汪露蓉 通讯员 卢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