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地处粤北,与赣、湘交界,是三省通衢之地。自新中国成立后,韶关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据“三江六岸”优良的自然禀赋,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等理念,扎实推进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园林城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近年来,乘着新时代的春风,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建设善美之城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提升项目,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变美了,住房变宽了,市场变靓了,道路更通畅了……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的市民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以人为本,夯实城市基础
民生无小事。多年来,我市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总是把关心群众冷暖,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首要问题。由表及里,内外兼修,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断夯实城市发展的基础。
农贸市场是市民买菜的场所,每天都有大量的车辆及农副产品进出,还有大量顾客来来往往,频繁的交易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加上不完善的硬件设施,农贸市场几乎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
为了让广大市民有个舒适的购物环境,我市分批实施了农贸市场改造工程。第一批10个、第二批10余个农贸市场改造完工,市辖三区又各自陆续推进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市区居住人口集中区域的农贸市场基本改造完毕。明亮的灯光,平整的地砖,宽敞的过道,完善的排水系统,摆放整齐的摊位,改造完工的农贸市场面貌焕然一新,市民感叹:在农贸市场购物感觉进了超市一般。
虽然城市快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从而带来了内涝这一“城市病”。韶关内涝一度十分严重,“逢雨必涝”“出门看海”等成了广大市民嘴上常提的字眼。“花再大的力气也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市主要领导的话掷地有声。 言出必行。工业西内涝是市民反映最为强烈的地点,我市把打响“内涝阻击战”的第一枪选在了工业西大转盘。扩修下水道,完善雨污分流设施,建设大型提升泵站,经过一系列“外科手术”,工业西内涝整治工程完工。经过多次急风暴雨的考验,证明工业西内涝整治工程是成功的,工业西“逢雨必涝”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在工业西内涝整治成功的基础上,我市经过实地调研,一鼓作气又谋划了一批共8个内涝点工程项目:G323线良村段、芙蓉东路、韶南大道鹤冲村、韶南大道华龙山庄、韶南大道乐园加油站段、G323线镇泰路段、站南路以及鹅坑桥路段等。经过有关部门的全力推进,8个内涝点整治工程按质按量如期完工。内涝整治工程在多次风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让广大市民摆脱了城市内涝的困扰。此后,我市各区又进一步完善雨污分流设施,使城市抗涝能力进一步提升。
城市生活污水直排江河,对“三江六岸”的生态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青山绿水,留住韶关天空的蓝天白云,我市先后实施了截污管网工程及旧堤改造加固等工程项目。小岛周边及北江沿岸河堤进行了加固并敷设了水下排污管网,项目完工后,城市生活污水流入排污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城市不仅有颜值,还有内涵。”广大市民对于韶关城市变化纷纷点赞。正是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建设,进一步夯实了韶城城市发展的基础。
实施绿化美化,让城市美起来
浈江、武江穿城而过,然后汇入北江。莲花山、皇岗山、芙蓉山分散而立,隔江相望,形成“三山嵌城、三江贯流”的独特城市形态和自然格局。这种独特的自然资源,为我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提供了条件。
我市一方面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加大城市规划区内水系、山体、湿地、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另一方面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了绿化与美化工程。我市着重对帽峰公园、中山公园、韶州公园、芙蓉山公园、莲花山公园进行改造,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使其具备公园绿地的功能,增加城市公园绿地。此外,我市还扩建了马坝人遗址公园,完善马鞍山公园,加大对单位附属绿地和居住区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量。
通过对这些公园的建设,让市民有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平台。每逢节假日,大批市民扶老携幼前往公园游玩,走进绿地,置身森林氧吧,松弛绷紧心情,释放工作压力。实现了家门口便能游山玩水,洗尽一身城市铅华的目标。
为方便居民日常游憩、出行,我市还加快了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化和绿道建设。
——我市新建了韶州公园双环绿道系统,完善了莲花山公园韶阳楼文化设施。新建了环山绿道,通过绿化改造提升、服务节点、标志标牌等配套完善工程,增强了公园休闲、活动、健身和景观功能。
——新建了武江亲水休闲公园、仙桥古渡、客家风情广场等市政园林设施。
——通过拆墙建绿,拆违建绿,污渠覆绿,改善了老城区空间布局,新建了诗石园、复兴园、清朗园、林桥坑等街心小游园,增设设施,为市民增添文化休闲活动场所。
此外,我市把园林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了园林绿化的品位,相继建成了北伐纪念馆、百年东街、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杜鹃公园、通天塔及48公里长的杜鹃公园至丹霞山绿道。
完善路网建设,让车轮快起来
交通拥堵,是现代城市的通病。曾几何时,韶关市区的交通状况也一直是韶城市民心中抹不去的阴影。但是,近几年这种现象正在不断地改善。站在曲江桥头火车东站侧可以看到,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交通忙而不乱。这个曾为市民广为诟病的拥堵点不再是市民出行的痛点。
交通状况大力改善,车轮子快起来了,行人安全更有保障了,这一切都有赖于近年来我市大刀阔斧整治交通节点、扩修道路完善路网建设的有力举措。
据悉,我市近年以城市提升为抓手,大力攻坚路网贯通,建成了体系较为完整的城市道路网。一是构建快速环线,初步形成内环、中环、外环、放射线等组成的城市交通网络,支撑城市空间拓展。二是贯通局部路网,打通教育路、体育东路等断头路,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提升道路系统整体通达水平。三是整治交通节点,通过整治火车东站等12个交通节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同时,我市还按公交优先的原则,建立了港湾式公交站台,改良慢行系统,沿三江河岸修建了大量的绿道。
道路犹如人体骨骼,有了强健的骨骼人才能站起来、跑起来。我市深谙此理,在打造芙蓉新城时,我市充分做好调研与规划,把新城路网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加以推进,形成了“七纵四横”的骨干道路网络。其中,“七纵”为滨江路、5号路、百旺路、12号路、14号路、16号路、南华路;“四横”是韶关大道、22号路、芙蓉大道、32号路。这样的道路网络把芙蓉新城各区域、各功能项目串联起来,同时实现居民便捷出行,实现了新城的提质加速。
推进保障房建设,让居者有其屋
一排排住房鳞次栉比、整齐划一。小区内道路宽敞,店铺林立。行人、车辆络绎不绝,居民、商贩穿梭其中。看着这个全市最大的棚改区——原曲仁矿棚改区,令人不由地想起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著名诗句。今天杜甫这个美好愿望在这里得到了实现。
据了解,2010年我市原曲仁矿开展了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全省工作试点,在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我市各级部门的艰苦努力下,原曲仁矿棚户区改造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截至目前原曲仁矿棚改安置点有:田螺冲安置区,安置富仁矿、花坪矿、云顶矿、格顶矿、茶山矿、田螺冲矿等六个矿点住户,安置区共建设10831套棚改安置房,总建筑面积1103011平方米,已经抽签选房10108户,公示9181户,签约入住8808户。
此外,其它安置区建设也迅速推进。红尾坑本部及龙归社主安置区共建设726套棚改安置房,总建筑面积60605平方米,已经抽签选房648户,公示360户,签约入住316户。丝茅坪安置区共建设412套棚改安置房,总建筑面积38300平方米,已经抽签选房388户,公示388户,签约入住336户。
为保障全市住房困难家庭居有其屋,我市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制定了相关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对全市住房困难家庭进行住房保障。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袁少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