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社会民生事业发展70年:与时代同行70载 构筑人民幸福生活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市社会民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收入增长超百倍,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稳步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稳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织就了广覆盖的民生安全网。截至2019年7月31日,我市城乡月人均低保标准分别为702元、484元,比2016年分别增长44%、45%;惠及低保对象24165户、45659人;特困人员最低月标准分别为1124元、775元,比2016年分别增长85%、29%,全市农村特困人员6656人,城镇特困人员448人实现应保尽保;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水平,分别从每人每月1560元和950元提高到1685元和1025元,369名孤儿得到落实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57.5元、210元提高到165元、220元。

2018年3月,市社会福利院举办游园活动,工作人员教老人们制作灯笼。

与此同时,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在稳健推进。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养老床位数达到18055张,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3.6张,共有养老机构115间(其中,福利院10间,敬老院88间,民办养老机构17间)、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幸福计划”项目105个、农村幸福院192个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除此之外,我市还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模式,制定《韶关市市区居家养老服务长者饭堂实施方案》和《韶关市居家养老“大配餐”服务试点实施方案》,为社区老人提供午、晚两餐,同时为困难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为老年人打造“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风采街峰前路社区的风采长者饭堂。资料图片

我市慈善事业也蓬勃发展。开展的“慈善情暖万家”活动,惠及1341户涵盖农村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优抚对象、残疾人等民政服务对象和急需救助的边缘困难群众。2019年1月至7月,我市“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市本级接收捐款782.06万元;下拨2018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捐赠资金966.85万元,重点用于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及乡村振兴工作。“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救助站开放日”等活动也都在不断开展。

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随着基础教育被重视,我市紧跟国家步伐,加快了保障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力促进了全市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市继2008年率先在全省东西北地区提前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之后,市委、市政府在2009年提出用5年时间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工作目标。2014年8月,我市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市”,并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省教育强县(市、区)全覆盖的地市。2015年,全市10个县(市、区)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100%全覆盖。2018年底,所有县(市、区)100%创建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全市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共924所,其中,幼儿园553所,义务教育学校322所,特殊教育学校7所,普通高中(含完中)24所,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校,下同)16所,普通高等院校2所。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8.2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99.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32%,比例逐年提高。

2019年9月,开学典礼后,东鹏中学的师生们迅速投入到崭新的学习生活中。

 从建国初期缺医少药看病难的困境,发展到今天已经建立起全面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最初看病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今天的“螺旋CT、血气分析仪、人工智能检测”;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我市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深化医改十年,我市大力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7大类18个软硬件建设项目,从2011年实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2014年实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2017年实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先后在医疗资源布局、取消药品加成和医用耗材加成、薪酬制度、提升基层能力、探索分级诊疗制度等方面推动医改,医疗机构公益性逐步回归,不断减轻群众“看病贵”难题。

粤北人民医院等定点医疗机构,设立了“一站式”结算窗口,方便救助对象进行结算。资料图片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

人居环境更加美丽

新中国成立后,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广东省首台电风扇、首台洗衣机、首台台式电脑都诞生于此,书写了不菲的科技“履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亟待工业转型的粤北韶关面临着新的难题和挑战。近年来,韶关市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载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38家到2018年的167家,三年实现翻两番。高新技术制造业规上企业增加值20.72亿元、增长11.5%。专利申请5861件,增长197%,增速全省第一;专利授权2548件,增长150%,增速全省第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研发费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广东省粤东西北12地市中排名第一,21个地市中位列第9位。全市企业研发机构增至178家,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5.2%,超额完成广东省下达的30%目标。省重点实验室取得零的突破,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重点实验室。

高新技术企业高尔德生产车间一角。资料图片

科技进步的同时,城市绿化环境也越变越美。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广东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屏障,经过多年的保护建设,我市全市林业用地14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27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平方米,空气质量AQI优良达标率不断攀升。与时代同行70载,构筑人民幸福生活。这一组组民生数字,这一份份暖心答卷,都印证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市的发展轨迹。接下来,韶关将进一步围绕民生服务群众,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作出新的贡献。

文字:韶关日报记者 彭翀 通讯员 张映映

图片:韶关日报记者 冯兆宇(除署名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