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作为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县,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吴新民、张光第、全赓靖、郑屏等一大批热血忠诚的革命志士身影,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作为始兴红色文化印记最为突出的乡镇沈所镇,分布有20多处红色革命遗址,有省委机关旧址——红围、省委地下交通站旧址——日新小学、省委干部自学班遗址——冼屋围、外营惨案遗址、始兴革命人物邓文礼、邓文畴、陈培兴等故居、铜钟寨风度队藏军洞等等。从2009年开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红围得到了维修和保护,并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祖屋”得以以崭新的风貌展示于世人。多年来,始兴县沈所镇结合全域旅游,打造红色文化核心区,进一步推动红色小镇建设。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一方人民脚踏红色土地不忘初心,定叫老区焕新颜。
红围里重温入党誓言。
挖掘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小镇绽放新活力
始兴是“中国围楼文化之乡”,素有“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的说法。据统计,该县现存较为完好的围楼有249座,其中“红围”是最具红色印记的围楼,因为这座红围在抗日烽火燃烧的1940年至1941年里,成为了中共广东省、粤北省委机关办公所在地。
红围位于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距离县城4公里。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叫红围,是因为整座围楼是用鹅卵石、糯米、红砂岩的砂浆砌成的,整体呈现淡红色,因而当地百姓就称之为“红围”;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因为这座围楼作为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的办公旧址,在指挥广东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重要的红色指挥所,是名副其实的“红围”。在那白色恐怖、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原广东省委在红围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而且在1941年1月,粤北省委迁往韶关五里亭后,还继续将五楼省委的秘密电台留在始兴红围,因安全措施做得好,在这一年多里,省委电台接收、发送电报100多份,密切了粤北省委与各级党委组织的联系,及时传达了党中央的政策和指示,在广东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日军攻陷始兴时对红围进行焚毁,剩下四边5层楼高石砌围墙,围内废墟成堆,围外杂草丛生,曾经的红色批挥所红围革命遗址亟待抢救性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革命老区,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始兴县历来注重保护沈所镇红围,将之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碑铭记。2009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一行对广东省委机关办公旧址红围进行了考察,认为红围有修复和保护的必要性,提出要科学制定省委旧址修复方案,奉行节约,修旧如旧,真实再现历史容貌的建议,红围得以维修和保护,当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5月,红围旧址修复保护工程完成,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4月,红围成为首批省级党员教育基地,同时也被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6年底,时任省委宣传部巡视员、省文明办主任顾作义带队到红围调研考察时,建议始兴县对红围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提升。结合始兴县全域旅游工作,沈所镇提出了建设“红色小镇”的目标。始兴积极落实省、市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会议精神,抓住中央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历史性机遇和国家、省、市关于促进发展特色小镇的政策红利以及省市打造红色旅游项目的机遇,邀请了广东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与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沈所镇进行了红色小镇概念规划设计,从《韶关始兴沈所红色小镇概念性规划》上看到,红色小镇规划将与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开发、人居环境整治等规划有机结合,规划范围约为29.75平方公里,将沈所镇打造成为红色小镇。
红围。
2018年4月,始兴县对红围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布展提升,进一步完善、提升红围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象,打造沈所红色小镇,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进而更好地宣传推广该县红色旅游。
2018年6月29日,“寻找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始兴县围楼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在红围举行,沈所对外形象不断提升。目前,红围不仅是始兴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省、市级多个部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
为进一步推进红色小镇建设,2019年沈所镇开展了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初步规划和项目申报工作,将以红围为中心,对周边红色革命遗址群进行修缮和布展提升,以红围、地下交通站日新小学、外营战役红色景点等为抓手,辐射带动沈所镇所辖区域红色文化的挖掘传承。打造红色文化核心区、中共广东省委党员党史教育培训基地、古墟文创民宿区丹霞地貌风景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乡村旅游体验区、民宿休闲度假区、最美落羽杉景观区等八大功能区。
70多年时光荏苒,省委机关几经周转,早己迁回省会,但是革命的印记却永远印刻在始兴沈所人民的心中,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产业,推动村民收入提高。近年来,沈所镇围绕“生态立镇、农业稳镇、旅游旺镇”的发展思路,坚持红色引领,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以红色文化产业为主导+多彩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打好红绿黄多彩组合拳,形成以优质水稻、蔬菜、水果、黄烟为主导,发展生姜、油茶、黄花菜等为特色旅游的产业链。其中红色景点周边规划种植黄花菜200亩,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种植,打造集产业生产加工、贸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带。一亩黄花菜平均亩产量2000多斤,每斤2.5元,每亩为农户增收5000元左右,让黄花菜变成村民致富的“黄金菜”。目前,全镇投入扶贫资金1736.2216万元,其中财政专项资金549.8623万元,东莞引导资金和财政追加资金525万元,单位自筹及其它社会资金661.3593万元。
村民支持“三清三拆”,推动乡村面貌改善。村民齐心协力,大力支持“三清三拆”,大部分村民主动配合拆除破旧危房、露天茅厕等,清理乱堆物料、垃圾及沟渠、池塘淤泥,完成了对脏乱差的村庄整治。今天的沈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初步形成了红色主题鲜明、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新农村风貌。
提供优质便捷服务,推动红色基因传承。随着沈所革命遗址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知名度的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前来游玩、学习及开展党日活动的个人或团体。为让游客深入了解红色革命历史,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沈所镇培养了一批红色讲解员,为游客提供优质免费红色讲解服务;设立了宣誓墙,方便党支部党员开展宣誓活动;增加道路指引牌,方便游客自行前往,同时加强周边道路交通及景区秩序维护,使景区秩序安全有序。多措并举充分发挥了红围及周边红色革命遗址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红色基因传承,让红围红色革命遗址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绽放出新光芒。据了解,过去的一年,沈所镇红围、日新小学、八一村革命历史展览馆等红色景点参观人数突破10万人次。
在红色基因的影响下,借助红色小镇创建的东风,勤劳的沈所人民紧抓机遇,感恩奋进,短短几年时间,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产业转型迈上快车道,民生实现大改善,呈现出村庄美、产业旺、人心聚、党旗红的崭新景象,走上了建设美好家园的新征程。
藏军洞。
红色电波隐于红围 光辉历程激励人心
1938年广州沦陷后,为了更好地指导抗日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救亡工作,中共广东省委搬到了韶关,国民党省党部、省政府及其相关机构也搬到了韶关,那时韶关已成为战时的广东省会。1939年冬,国民党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韶关特务活动猖獗。为安全起见,广东省委搬到南雄瑶坑办公。1940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在南雄召开会议,在听取了始兴县委领导的汇报后,省委书记张文彬对始兴的统战工作非常满意。随后,张文彬亲自到始兴检查工作,经实地调研、了解,张文彬认为始兴的重要部门、农村重要据点和大部分武装都掌握在地下党手中,如此良好的政治环境更适合省委开展革命活动,遂决定将省委机关迁往始兴。在始兴地下党员、省委政治交通员郭招贤的帮助下,找了红围作为省委机关驻地。1940年7月,广东省委机关迁到红围。
红围的第一至三层都有当地老百姓住,所以中共广东省委机关设在第四、五层楼房里。张文彬和机关人员住四楼,省委电台设在五楼。电台负责人为黎柏松,译电员为李汉,机务员为李扬,司徒明以老板娘身份为掩护。
1940年12月,为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要求将中共广东省委划分为粤北省委和粵南省委的指示,广东省委在红围召开会议。会议宣布:张文彬调任中共南方工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中共广东省委撤销,分设中共粤北省委和中共粤南省委,均属中共南方工委,由李大林同志担任中共粤北省委书记。1941年春,中共粤北省委机关由红围迁往韶关。电台仍留在始兴红围执行任务。1942年5月26日,中共南方工委组织部部长郭潜被捕叛变,粤北省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特务先后逮捕了省委书记李大林、组织部部长饶卫华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人。电台负责人黎柏松闻讯后,从韶关步行回始兴红围,立即拍电报向党中央、南方局、粤北省委秘书长紧急报告有关情况。
周恩来接到粤北省委机关被破坏的电报后作出指示:停止活动,分散人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粤北省委秘书长严格按照指示,用各种方法通知有关党员分别疏散到各地去。
日新小学。
省委地下交通站:
日新小学
省委地下交通站旧址位于沈所镇八一村。其又称日新小学,始建于清朝年间,建筑面积300平方米。1936年,外营村革命青年陈培兴利用此庙创办日新小学。1940年夏,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搬迁到沈北红围办公后,在日新小学设立地下交通站,由政治交通员朱明负责。1941年春,省委机关搬往韶关后,朱明也随之前往韶关。李循作、华英、王德昌3人在此继续教学,日新小学继而成为始兴党组织的一个地下交通站。1945年8月,外营惨案发生后,日新小学地下交通站被迫关闭。目前,日新小学内设有八一村革命历史展览馆,展览室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沈所红围、日新小学概况、主要介绍红围和日新小学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战时省委,主要介绍省委迁入红围的经过和日新小学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为人物简介,主要介绍省委相关领导人。第四部分为情系红围,主要介绍省、市、县对红围的保护、修复、宣传、利用的指示和批示。
外营惨案遗址。
外营惨案遗址:
外营围楼
外营围楼位于沈所镇八一村(原名外营村)。1919年,该村村民集资兴建,高五层,四面墙用河卵石垒砌、石灰糯米浆黏合而成。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震惊广东的“外营惨案”就发生在这里。当年30多名游击队战士抗御国民党军队2000多人,激烈的战斗打了两天两夜,直到敌人用炸药把围楼西北角炸开了一米宽的缺口,围楼才被攻破。围楼攻破后,国民党军队在外营村共杀害游击队战士和群众112人。1951年,为表彰外营村人民的革命功绩,纪念“外营惨案”中壮烈牺牲的革命战士和殉难同胞,始兴县人民政府授予外营村“光荣之村”牌匾,并将其更名为八一村。
风度队藏军洞:
铜钟寨
1944年冬,日寇为了打通粤汉线,大举进攻粤北。1945年1月底,日军攻占韶关。随后,日军又占领始兴,并在周边一带烧杀掠夺,无恶不作。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中共始兴县委成立了前线工委,率领由原风度中学师生发展起来的“始兴县政府风度抗日独立分队”挺进沈所,藏军于铜钟寨,发展党的外围组织,组织民兵队伍,发动群众抗日保家。
文字:谭汉强 郭伟玲 夏旺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