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镇祇芫村,是一个位于珠玑古巷东北方向的小村。90年前,本文主人翁戴汉雄老人就出生在这里。老人的一生虽算不上跌宕起伏,但却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赶上了祖国建设的步伐,这也成为了戴汉雄老人人生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
今年10月,老人即将迎来自己的90岁生日。戴汉雄当过兵,打过仗,挨过饿,从吃不饱睡不好的战火年代走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90年风雨同舟,老人见证了新中国诞生与成长,90年难以抹掉的岁月印痕,回忆历史,老人热泪纵横…
自小有心愿 加入革命大家庭
1929年出生的戴汉雄,童年虽然没有经历过太多战火,但也目染过同村人少小离家骨灰还的场景,耳濡过这些青年人在外保家卫国抗击日寇、解放中国与国民党反动派厮杀的英勇故事。革命队伍撒播下的革命火种就这样深深地埋在他幼小的心田。
戴汉雄老人。
老人回忆,1949年端午节前,他的小学老师杨铭谱回到了祇芫村,这时的杨铭谱已经穿上了军装,一改往昔文质彬彬的样子,打听之下,戴汉雄得知自己当年的老师已经成为了一名游击队长,这次回来就是为了发动村里的青年参加游击队,一同完成解放全中国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我得知老师和其他几个游击队员每晚都在东岳庙宣传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就去了。在那里,我了解原来解放军的大部队早已解放江西,马上就要经南雄进入广东。”戴汉雄认为,解放广东、解放家乡自己义不容辞,而这也是自己从小的心愿。就这样老人当场就和村里的30多位有志青年报了名。
从那时起,珠玑镇有了游击队的身影,有了戴汉雄的身影。1949年9月24日南雄解放,南雄成为了解放军继续南下解放全广东的后方大本营,戴汉雄留在了新设立的区政府接待站工作,为南下大军提供后勤保障。
工作经历多 劳动大学最难忘
广东解放后,戴汉雄先后在南雄市银行、财政、税务等多个部门工作,这些部门在戴汉雄看来是相同的又是不同的,相同的是它们都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的机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说起自己的工作经历,老人打开了另一个珍藏的记忆匣子。这个匣子还有个名字叫劳动大学。
1965年,戴汉雄来到这里担任副校长,在此任职的5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带领2批知青共270多人,开垦荒山野地2000余亩用以种植茶叶等农作物。劳动大学的校长是分配工作的吗?读到这里,相信不少读者会有和记者一样的疑问,其实不然。戴汉雄介绍,当年,这所劳动大学的校长、副校长也是要和知青们一起下地干活的。
戴汉雄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日子虽苦,但戴汉雄却从中学到了很多,他表示,自己从那时候的知青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希望。他希望现在的年青一代也能有当年知青们的那股子精神,积极投身偏远山区参与扶贫、接受锻炼,为祖国作贡献。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青年人务必要铭记这个伟大的历史目标,秉承奉公精神,加倍努力,创造新时代。”
看家乡巨变 祝祖国繁荣昌盛
从睡不好吃不饱的年代,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改变,从回忆中走来,回望今朝,戴汉雄觉得自己仿佛穿越了一个时代。“我从来没有想过,祖国、南雄会发展得如此之快。”戴汉雄表示,从“三转一响”的富足,到如今电气化、科技化的普及;从雨天坑洼晴天扬尘的乡间小道,到如今高速、国道纵横交错,自己生活中的惊喜一个又一个,可谓精彩不断。
采访最后,老人希望以一位拥有65年党龄的老党员身份对祖国母亲说上一句话,他说:“90年来,自己看着伟大的祖国历经风雨,一天比一天繁荣安定,广大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心里非常高兴,因为这就是我们老一辈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祝愿祖国往后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同时,戴汉雄老人也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与祖国母亲相约百年。
跟随着戴汉雄回忆的轨迹,那些峥嵘的岁月,那些深深的爱国之情,在老人回忆过去的瞬间被点燃,让记者看到了一个穿越世纪的老人内心深处对党和国家的忠心,对人民和下一代的爱心,对中国未来和中国梦的信心。
文字:韶关日报记者 黄俊 通讯员 林子明 潘洁白
图片:韶关日报记者 王志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