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山,红色的山

7月1日清晨,一轮红日从炎夏的薄雾里缓缓升腾而起,使粤北遍地的浓绿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迎着扑面而来的晨风,笔者与韶关日报社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党员们驱车前往南雄油山革命老区,举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当年的战争场景和峥嵘史料激活了退休干部潜藏在灵魂深处的红色记忆,表达出老新闻工作者对党的事业一片丹心。

油山,这座海拔1073米的大山,绵延上千里,东边的信丰、西边的大余、南边的南雄和北边的南康,是赣粤两省的结合部。

我们沿着青松翠柏簇拥的石级拾阶而上,来到了位于油山镇往油山会师的县道旁的油山革命纪念碑。这座具有地标性意义的人文建筑,以恢宏的气势矗立在坪田坳高高的山顶上,在如黛的群山中显得格外醒目,站立于此,不禁令人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率部从赣南苏区突围,来到地处粤北的南雄油山,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建立了以油山为中心和(南)雄、信(丰)、(大)余、(南)康为边界的粤赣边最大的游击根据地,正是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革命者光辉的足迹和英雄的传奇。

据史料记载,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等曾率部四次到南雄、二次途经油山的夹河口、上朔、锦陂、井湾等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南雄县委率领游击队在油山创立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等在油山一带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让我们细说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在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偏居一隅、层峦迭翠的油山就建立了党的组织,有了共产党为劳苦大众谋幸福、挣脱铁锁链的声音;1927年9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经过油山,给当地党组织和革命人民极大鼓舞,并留下了一批武器;1928年,南雄农民武装暴动后,油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经过这里,进一步推动了油山地区的革命斗争;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又从这里经过,给这里的人民留下了很大的影响;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后,赣粤边特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李乐天、特委副书记杨尚奎率领特委机关以及700多名红军游击战士开赴油山开辟游击区;1935年,项英、陈毅在这里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莽莽苍苍的油山,从此成了革命的山、红色的山。

离开了油山革命纪念碑,我们又驱车来到位于南雄东北部粤赣交界的油山南麓原名叫朔溪的上朔村,这座当年充满战火硝烟的古老村落,自古就有诗礼传家、崇文尚武的传统,先后有12人考取进士,贡生、秀才三四百人,古今就有两位将军问世于此。

映入眼帘的是的巍峨屹立的上朔人民会堂,这座建筑物原为彭氏十房祠堂,建于明朝,是油山一带最堂皇、宏阔的祠堂,全部用花岗岩条石修成,建筑形制与南雄县城广州会馆相似,由礼部进士吴南陈和广东布政使胡心得分别题写“彭氏宗祠”“岭南世家”匾额,门柱镌刻名人对联十多幅。

1925年,在中共南雄县委的领导下,上朔农协会和油山赤卫队相继在彭氏十房祠堂成立,此处成为上世纪20年代南雄土地革命和农民武装斗争的主要场所和指挥中心。

1928年,南雄苏维埃保卫战失败后,伪乡长谢伯英带领2000多人组成的反动民团直扑而来,杀人劫物后,便残忍地浇上煤油将十房祠堂焚毁,几乎将此夷为平地。1968年,当时的油山公社上朔大队举全村之力,历时三年苦战,在被焚毁的彭氏十房祠堂的遗址上,重新修筑了一座当时南雄全县最大的公共设施——上朔人民大会堂。此后,这里口号震天,歌声飞扬,重新成为政治和文艺亮相的舞台……

据当地的老人回忆,1925年,上朔村进步青年学生彭显模、彭显善等人,在上朔人民会堂的前身彭氏十房祠堂召开村民大会,在全县率先成立朔溪农协会。他们号召广大农民开展冬修水利,兴资办学,设义仓、济贫民,高呼“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打倒苛捐杂税”的口号。次年,农协会根据南雄党组织的指示,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在细雨绵绵的仲春,集结在彭氏十房祠堂之下,忽而举起手中的刀枪,攻打国民党反动政府梅关厘局设在夹河口、新田墟、大塘墟等地的关卡、据点,打响了南雄农民武装暴动的第一枪……

在上朔人民大会堂旁边的破旧老式房子里,我们看到了镶嵌着“彭显模故居”红色大木牌匾,走进大门虽见荒凉破落,久无人烟,但仍可寻到昔日一缕不绝的书香。

彭显模青少年时就读于广东省立第六中学(今南雄中学前身)、广州中学。1925年8月,他回到家乡组织农民建义仓、办学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夏,他奉命到海陆丰学习澎湃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回乡后组织农民运动,开展武装斗争。

1927年12月,中共南雄县委成立,彭显模被选为委员,组织领导诱杀县团防局长卢焜的行动。1928年2月,他领导农民暴动,建立南雄县苏维埃政府,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委员、第六区苏维埃负责人,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

南雄农暴失败后,彭显模率突围出来的赤卫队,上油山开展武装斗争。1929年11月,中共南雄县委书记陈召南牺牲后,他接任县委书记、油山游击大队政委之职,转战于粤赣边区,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较量。

1930年10月,根据中央苏区指示,恢复南雄县苏维埃政府,彭显模着手组建北江红军独立营,开辟从南雄到苏区的食盐运输线,配合中央红军反“围剿”。1932年2月,上级要求改编南雄游击队,因彭显模持有不同意见,被诬为“AB团”而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彭显模平反昭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在上朔村头一棵三人合抱的百年大榕树旁边,我们看到了矗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军彭显伦的全身铜像。仔细阅读,这位英气逼人的将军于1955年5月被授予为少将军衔、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5月1日,却因积劳成疾而与世长辞……

彭显伦是上朔村人,在贫困的家乡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他受到在广州求学的堂弟彭显模进步思想影响,投身于农民运动。1932年2月,他在江西南康参加了工农红军,先后在红四军任科员、主任、政委,历经了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他又随八路军115师跨过黄河,参加了名震中外的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华东军区供给部政委、山东军区供给部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山东军区后勤部政委。彭显伦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共产党员无愧于自己忠诚伟业而献身的生动写照。

此情此景,我不由想起了毛泽东的壮丽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油山是一座英雄的山、革命的山、红色的山,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见证了当年先烈们为革命事业抛头、洒热血的英雄壮举;它为我们的党史、军史和革命史增添了雄浑而又厚重的一页,让后人铭记。这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追忆历史,展望未来。参观完毕后,韶关日报社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罗汉传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次主题党日活动,既不忘当年共产党人谋求独立、民主、自由的初心,又加深牢记我们国家振兴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使命。我们在这些红色记忆里寻找到奋勇前行的力量!”(李迅)


(作者:李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