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宁德时代在首个超级科技日上发布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的钠电池——宁德时代钠新,正式开启钠电产品从0到N的广泛应用,推动能源利用从“资源依赖”迈向“能源平权”,重构世界能源版图。
作为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条上的一颗“新星”,钠离子电池凭借成本效益高、低温性能好等优势,成为储能、光伏等产业领域的“香饽饽”。
抢抓产业“风口”,4月22日,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落地韶关,以当地丰富的楠竹作为原材料,为钠离子电池生产硬碳负极材料,为韶关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蓄势赋能。
钠离子电池优势明显
“钠离子电池具有价格低廉、安全性高、与锂电设备兼容、充电性能优、易于回收再利用、高低温性能优越等优点,适用于电化学储能、低速电动车、各类电动自行车、工程装备、启停电源等领域。”湖南钠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丹如是说。
作为动力电池生产大国,我国对锂资源的需求大,但主要依赖进口,可能会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相比之下,钠资源在地壳中的储量是锂资源的400余倍,具有明显的资源和成本优势。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传统的锂电池,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与快充优势明显,在零下40℃低温环境下,仍然有8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且快充能力突出,充电速度较锂电池提高3-5倍,适合高寒地区和高功率场景。同时,钠离子电池过充、过放、短路、针刺、挤压等测试不起火、不爆炸,拥有较高的安全性。
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地方正“跑步”入场钠离子电池产业赛道。当前,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领先企业正在积极推动钠离子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致力于提升电池性能、降低成本,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助力韶关竹产业打开新局面
韶关竹种资源丰富,全市各县(市、区)均有竹林分布,是广东省竹类种数较为丰富的地区。2024年度,全市竹林面积达232万亩。以竹基为核心原料的硬碳负极材料产业与韶关竹产业发展高度契合、互补性强。
“本项目主要原材料为楠竹,每生产一吨硬碳负极材料需要竹材10吨,韶关具有资源和产业链优势,项目所需原料均可在当地采购。”姜丹说。
钠离子电池的结构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组成。其中,负极材料类别有金属化合物、碳基材料、合金类材料、非金属单质等。碳基材料是现阶段的电池负极材料的主流解决方案,主要有硬碳和软碳。
其中,硬碳是一种无定形碳材料,其内部碳层弯曲堆垛形成了大量的空隙(纳米孔)可以大量储存钠离子,因此具有较高的克比容量,是目前公认的最具应用潜力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近年来,韶关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深入挖掘竹产业潜力,积极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而本项目通过对竹材的采伐、初加工及开发生产硬碳负极材料,可带动项目周边地区“竹产业”发展,融和“二产”和“一产”,以产业促就业,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钠科新材的竹基硬碳负极材料与我市竹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可为我市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做高附加值的竹制品可作为未来竹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政策补贴或将进一步催化钠离子电池的商业落地。目前,广东、安徽、贵州等省及深圳、惠州、东莞、佛山、杭州、天津、常州等市均将钠离子电池纳入补贴目标。
业界普遍认为,未来,随着钠离子电池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低成本制备、规模化产业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钠离子电池性能有望进一步提高,成本持续降低,产业链愈发完善。钠离子电池产业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实现在智能电网、工业储能和中高端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