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春耕生产提速增效——我市全面掀起春耕备耕热潮

粤北春来早,春耕正当时。  

大型机械平整土地,工人们紧张作业,新丰县黄磜镇雪峒村佛手瓜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引进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在始兴县粤北兄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育秧基地里,水稻育秧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创新探索“莲藕+泥鳅”立体种养模式,在南雄市帽子峰镇220亩莲藕泥鳅立体种养基地内,农户们正抢抓农时种植莲藕……一个个忙碌身影、一阵阵机械轰鸣、一件件科技新事,勾勒出韶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新画面,为春耕备耕按下“加速键”。  

2025年全市春播意向种植面积165.16万亩,其中早稻意向种植面积59.08万亩。“农机已全面就位,农药、农膜、化肥、杂交早稻种子和玉米种子基本满足需求,农资价格稳定,能够满足春耕生产需要。全市各地顺应农时开展浸种育秧,犁田耙田,播种栽插等各项工作,全面掀起春耕备耕热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3月28日,全市已春播农作物面积101.81万亩,进度61.6%;目前早稻办田46.15万亩;早稻育秧58.65万亩(折合大田面积)、进度99.3%,预计近日完成育秧;早稻栽插面积9.84万亩、进度16.7%,预计“五一”前后全面完成移栽。

强化“良种良田良法良机”支撑  深挖春耕增产潜力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强化“良种、良田、良法、良机”支撑,扎实做好保障服务,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打牢基础。  

推广良种,注入增产“芯动能”。市农业农村局发布2025年度水稻主导品种8个,做好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建立展示示范基地,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良好基础。目前,累计建设育秧中心20个,自动化育秧流水线35个,单季育秧服务能力达10.5万亩,进一步扩大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覆盖面,为春耕提供优质水稻种苗。  

培育良田,夯实增产“沃根基”。抢抓冬春农田建设关键期,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南雄积极探索数字农田示范工程,搭建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平台,借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等多个系统,对农田气象、土壤墒情、虫情实时监测,实现集中统一管理。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7.56万亩,科技赋能全方位提升管理水平,为粮食增产增效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充分利用冬闲田,全市推广5.14万亩紫云英绿肥种植,其中紫云英绿肥种植社会化服务省级项目2.98万亩;预计每亩紫云英压青产量在1500-3000公斤,可减少今年早稻20-30%的化肥用量,进一步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  

集成良法,实施增产“新方案”。实施绿色高产高效、水稻合理密植、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三大行动”,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示范推广“一喷多促”、统防统治等技术,挖掘单产潜力。组织农业科技特派员(轻骑兵)走进田间地头,推广良种良法,以科技为支撑助力2025年春耕生产。今年以来,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结合农技轻骑兵工作在全市各县(市、区)开展科技下乡、技术指导、技术培训12场次,派出农技人员40人次,服务规模主体14家、农户184人次;全市各级植保部门积极做好冬种春收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累计派出技术指导1032人次,举办防治技术观摩与农民田间学校121场次,培训指导农户4910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短视频、短信息1300条,防治技术到位率达到93.84%。  选用良机,增强增产“智动力”。今年春耕以来,全市预计投入拖拉机、高速插秧机、无人机等各类农机具3.28万台套,计划完成早稻机械化耕整地面积近58.32万亩,机耕率预计达98.8%;计划完成早稻机械化种植面积23.2万亩。各地检修农机具1.12万台(套),培训骨干机手、维修人员200多名。全市57家各类农机服务主体、50支基层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已陆续投入春季农业生产,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打牢基础。

强化防灾减灾科技支撑加强春耕风险防范

春耕备耕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首战”,也是一年收成的基础。而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权益,还需多部门合力护航。  

强化精准气象为农服务。市气象部门以抢前抓早、周密部署,强化全链条为农服务,构建全天候、多维度保障体系,全力保障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备播各项农事活动,为夺取夏粮和全年农业丰收奠定坚实基础。如发布分作物、分区域、分灾种定量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与烟草部门联合开发“韶关烟叶气象服务综合保障平台”,对烟叶生产进行有效的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并根据灾害预警,科学实施专业消雹和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减少气象灾害对烟叶种植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加强了卫星遥感在作物长势监测与灾害评估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稳步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含量。  

强化智能病虫防控体系建设。我市印发《关于做好上半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的通知》,及时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信息,加强对春耕期间暴发性、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的预测预警,指导我市种植农户精准科学用药,提高病虫防治效果。持续推进智能田间监测项目建设,不断健全粮食作物病虫害监测体系。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个县(市)、8个点的国家级智能田间监测点(南雄和翁源)。通过虫情数据采集标准化、传输网络化、病虫情分析自动化,实现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早发现、早预报,为科学防控和农药减量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打造“保险+科技+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防灾减损作用,为春耕生产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在武江、曲江、始兴、仁化、翁源多地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高标准农田防灾预警平台。陆续在乐昌、始兴、乳源等地搭建“气象+虫情智能监测系统”等智能农业精细化管理服务体系,帮助农业生产实现从“靠天吃饭”向“科技生产”转型升级。同时,保险机构与市气象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及时获取异常气象信息并制作防灾减灾宣传视频,通过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做到灾前及时预警,提升灾前预防能力。今年以来,全市保险机构先后投入约324万元,通过疏通沟渠、修缮农田水利设施、开展地力培肥、钻井等措施,及时解决排灌、耕地地力低、缺水等问题,加强了作物生产中抵御风险的能力。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吴嘉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