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生命。
年近七旬的始兴县隘子镇村民官秋会对此深有体会。
前不久,她突然胸痛难忍,被家人急送至隘子镇中心卫生院救治。医生诊断其为急性胸痛症后,马上启动胸痛急救流程,一方面对她进行院前溶栓和胸痛用药,另一方面迅速联系县人民医院。当她被转送到始兴县人民医院时,院方早已做好准备,马上对其实施手术……
整个抢救过程紧急有序,一气呵成。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
“多亏了医院抢救及时,不然我这条老命就麻烦了。”现已康复的官秋会对记者谈及当时情景,既心有余悸,又对医院满怀感激。
同样在生死线上游离过的何某感同身受。今年67岁的他于今年1月8日因心感不适到镇卫生院就诊时,心搏骤停。医院一边对其抢救,一边与始兴县总院胸痛中心取得联系。在总院专家远程指导下,镇卫生院的医生成功对他进行院前治疗,随后他被安全转运至县人民医院救治。
诚然,以上只是始兴县众多重病患者转危为安的冰山一角。
该县罗坝镇卫生院副院长张荣山欣慰地告诉记者,仅去年5月到12月,该院就成功帮助70多名胸痛患者及时转诊,确保他们得到有效救治。
“我们院去年至今成功转运100多名重病患者到上级医院救治……”隘子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饶丹自豪而言。
这些危急患者之所以能转危为安甚至于起死回生,在于始兴县成功打造一体化急救急诊新格局,大大缩短患者从发病到接受专科治疗的时间,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救治黄金时间”。
那么,始兴县打造的一体化急救急诊“生命通道”为何能起到“灵丹妙药”之作用?为老百姓看病带来何种福音?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到始兴县进行深入采访,揭开其庐山真面目——
村民急盼:家门口看病
看病难,难看病,这一度为百姓所诟病。近年来,看病难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对于偏远山区群众来说,要实现“家门口看病”仍是遥不可及。
就拿始兴县最偏远的乡镇隘子镇来说,墟镇到县城就有一个小时车程,远的村子更要数小时,村民一旦突发疾病,很难得到及时救治。 “以前我们镇中心卫生院医疗条件差,专业医生缺乏,救治能力弱,危重病人要转送县人民医院,但转送路程远、时间长、风险大,有的病人在转送途中就不治身亡了……”饶丹痛惜道。
类似情形在其他乡镇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农村发病率较高的急性胸痛症,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黄金抢救时间一般为两小时,一旦错过,后果不堪设想。
在始兴县的多家乡镇卫生院采访中,医生告诉记者,一些村民医疗知识匮乏,无自救能力,平时出现胸痛也不当回事,或者是当感冒对待,到了很严重时才到医院就医,以前镇中心卫生院救治条件和能力有限,简单治疗后又要转院,这中间耽误时间过多,易错过最佳救治时间,医生很难“妙手回春”。
为此,让村民就近就医显得尤其紧迫,尤为重要。
畅通“医路”
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问题,不仅要让其看得起病,而且还要方便看病、看好病。
于是乎,近年来,始兴县大力融合县域急救资源,完成县医共体总医院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建立起120应急救护车指挥信息系统和院前急救体系,构建覆盖县域的三级急救网络。
始兴县卫健局副局长吴桂娇向记者介绍,这个急救网络以“县120应急救护指挥中心-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急救分站”为核心,形成“防、治、管、康”一体化急救急诊体系建设新路径,极大方便群众急诊求医的需求,有效推动急救急诊能力由“县级强”向“县域强”的转变。
她所言的“防”是指始兴县坚持“防重于治”,创新开展“百医下乡”行动,并将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免费补助纳入民生实事。同步强化急救科普,通过“线上线下”多维宣教,提高全民急救素养能力。
与此同时,始兴县坚持“救治康复一体化”理念,将康复服务与慢病管理深度融合,创新“康复+签约”服务模式,为出院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基础上,始兴县于去年投入专项资金,建成马市、顿岗、罗坝、隘子4个乡镇急救分站,合理缩减县域急救半径,实现急救上车入院一体化。
“去年,全县120出诊人次大幅提升,3分钟出车率达95%以上,在全市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一,全县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1分43秒,这真的是难能可贵……”始兴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彬不无自豪地说。
“胸痛”不再是“痛”
胸痛,是一种常见于山区的急性病,发病快,来势凶,其抢救贵在争分夺秒。
而过去村民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发病初期不当回事,久拖成重症才到镇卫生院就诊。而限于条件,镇医院初诊后往往要将其转送至县医院治疗,其间耗时长,有的患者转送至县医院时已病入膏肓,医生是“有心救人,无力回天”。
针对此,始兴县卫健局采取“以奖促建”方式完善胸痛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去年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基层分院胸痛救治单元创建注册全覆盖,目前已通过省级胸痛救治单元验收5家,通过数量在全市名列前茅。
始兴县人民医院医教科主任苏新雄向记者介绍道:针对基层卫生院急诊从业人员梯队建设不足,缺少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这些问题,县域医共体成立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建立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信息平台。乡镇分院在接诊到胸痛患者后,通过信息平台迅速将患者的心电图等结果上传,快速甄别并转诊院前急性胸痛患者,实现山区乡镇群众就医“少跑路”。同时,带动基层分院成功实现“溶栓”救治“零的突破”,基层急救急诊能力稳步提升。
“这不仅让患者少跑路,关键是减少环节赢得救治时间。有些疑难问题我们可以在专家远程指导下操作解决,病人转送至上级医院后就可以马上实施手术,不用再重复检查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名副其实省时、省力、省钱!”饶丹感叹道。
在隘子镇中心卫生院,记者见到正准备转送县医院救治的急性胸痛患者吴某。年过五旬的他近期因劳累过度胸口出现不适,当天到镇卫生院检查确认为急性胸痛。医院第一时间对他进行院前处理。“这里的医生告诉我们不用担忧,到达县医院就可以马上做手术,加上在这里已做一些前期治疗,病人病情较稳定,我们心里吃了颗定心丸,不是很担心。”吴某的家属很平静地对记者说道。
在始兴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记者在与几名患者攀谈时,发现他们均神情淡定,毫无惧色。“没啥可怕的,这病现在又不是不治之症,从镇里转到这里很快很方便,这里治疗条件又不错……”从罗坝镇卫生院转来的一名急性胸痛患者云淡风轻说道。
数据显示,仅去年,始兴全县就实现远程心电诊断3549人次,远程影像诊断279人次,山区群众“就近就医”得到有效满足,曾经谈虎色变的“胸痛”不再是“痛”。
创新分级诊疗激活医疗资源
住院难,难在床位供不应求,“一床难求”是医院普遍现象,也是群众的无奈与不满。
然而,这现象如今在始兴县已成过去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始兴县各大小医院的住院床位多数情况下能“虚床以待”,满足住院病人需求。
难道是始兴县各医院床位多病人少,出现“供求倒挂”?
非也!这是始兴创新分级诊疗,激活医疗资源的结果。
具体而言,始兴强化医共体“上下联动”,统筹落实“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分级诊疗制度。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及时从县级医院下转到基层医疗机构。对于病情加重或出现新问题的患者,及时上转至县级医院进行诊治,确保患者得到全程的医疗服务。
这种制度的实行,有效避免“小病占床,重病无床”的状况,最大限度满足重病患者的住院需求。
仅去年,始兴县乡双向转诊量达2180人次,同比增长758%。
这数据或许是枯燥的,但它折射当前始兴的“医路”是畅通的,群众看病难得到有效改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