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棵古榕树,被火烧、被雷劈、被枪打、被炮轰,却依然还在那里。”顺着韶关南雄市油山镇人大主席黄树材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棵老树傲然挺立,就好像85年前长征途经油山的红军队伍,虽饱受沧桑、历经磨难,但其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黄树材(右一)陪同专家调研红色文化。
近日,黄树材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采访的时候,看着上朔村那棵饱经风霜的古榕树,有感而发。作为一名党员、革命后代,黄树材的身上,同样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代代相传”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5年来,黄树材追随红军长征足迹,传承红色文化,大力推广油山的红色文化。
一条串联长征足迹和乡村振兴的红色路
2013年,黄树材到南雄市著名的革命老区油山镇任职。身为革命后代的他,深深地被油山镇光荣的革命历史吸引住了。
“油山是南雄红色政权的发祥地。据有关文献记载,毛泽东主席曾率部2次途经油山。中央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等革命先辈在油山一带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游击战争……”对油山的红色文化,黄树材如数家珍。
为了摸清红色家底,刚到油山工作的他就开始查阅资料,寻访老红军和红军后代,挖掘油山的红色故事,尤其是当年主力红军长征从这里经过的路线和故事。“我要不断地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让红色文化代代传下去。”凭着一股韧劲,2016年,黄树材与该市老促会、旅游局等部门的同志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花费半年的时间,还原了20公里的红军长征路,并将其规划成一条集爱国主义教育、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精品路线。
“2017年至2019年,我们连续三年举办‘重走长征路’活动,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和参观学习。”黄树材说,“重走长征路”带动了沿线上朔、夹河口等村的经济发展,该镇的红色旅游呈井喷式发展。
据统计,2017年之前,油山镇每年仅有数千人次的游客;2017年,达到3万;2018年,升至8万;2019年,预计突破10万。随着游客持续增加,“长征热”不断升温,有力地促进了“长征路”沿线村庄农土特产销售、农家乐经营等。同时,体验红军长征坎坷历程,学习红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也已成为省内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锤炼党性修养、强化使命担当,深化红色教育的重要线路。
一首传唱了85年的《当红军歌》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谁来压迫人。当兵就要当红军,帮助工农打敌人……”在油山镇上朔村徐氏宗祠斑驳的外墙上,写着《当红军歌》。歌词历经80余年风雨,至今依旧可辨。
黄树材告诉记者,“歌词、曲谱,都是写于长征时期。当时,红军战士在村里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写标语、教红军歌,这首军歌也是目前南雄留下的唯一一首有曲谱、有歌词、完整的红军歌。”
前些年,在发现这首歌后,黄树材立即邀请南雄的文史爱好者和音乐爱好者,对这首歌进行挖掘和传承。如今,这首歌已经传遍了整个油山。“入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唱这首歌,现在我们也天天唱。”油山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谢逸说,“红军是一支不怕苦、不怕累的队伍,我们想用歌声缅怀革命先烈。”
黄树材介绍,红军战士讲规矩、守纪律,不愿给当地村民添麻烦。虽然当时村民们纷纷要把自己最好的房间让给红军住宿,但战士们坚持住在祠堂里、柴房中、街道边、屋檐下,徐氏宗祠正是他们的宿营地之一。
《当红军歌》的背后,还有红军为百姓劈柴挑水、打扫卫生,给村庄修复水利、加固水井等等。对这些故事,黄树材了如指掌,反复讲述,让它们流传得更广泛、更久远。截至目前,黄树材已义务讲解200多场,听众超万人。
为讲好油山的红色故事,黄树材还组织该镇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和年轻干部,加入到义务讲解的行列,营造人人宣讲老区革命历史、人人传承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
“作为一名党员,革命后代,我将不忘初心,牢记历史使命,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做好红色文化传播的使者,为讲好油山的红色故事,以及油山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黄树材坚定地说。(董子龙 文/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