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水”到“智水”的翁源实践——翁源县水务局以“三大抓手”促水利工作创新提质综述

  北江水系河段治理工程(滃江翁源县段)。谢志潜摄

  北江水系治理项目碧道。

  翁源县城龙湖航拍图。

  桂竹水库灌渠。

  翁源县水利管理信息化平台。

滃江河  

域碧波涟涟,市民在岸边悠然漫步;北江水系河段(滃江翁源县段)水晏河清;翁源县搭建水利管理信息化平台提质效,水位变化早知道;新江镇九里樟香示范长廊建设有序推进,万里碧道已现雏形;桂竹水库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完工,农田灌溉用水“动脉”贯通……翁源大地上,正奏响一曲曲动人的“水乐章”。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2024年,翁源县水务局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千方百计补短板、强管理,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效益,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灾害系统治理,聚力做好民生实事,潜心写优“水文章”,为翁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筑好行洪“平安堤”握牢防汛主动权

翁源县官渡镇冲下大桥至下榕角电站河段,是该镇穿城而过的景观河,也是一条防洪排涝的重要河道。由于镇区海拔低,同时受官渡下游英德境内的阿婆石电站水位顶托,每年汛期河段水位上涨,河水似脱缰野马侵袭城镇,致使道路积水,农田被淹,威胁着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前,河道两边种了很多竹子、杂树,加上当时也存在乱倒垃圾现象,导致行洪断面越来越窄,尤其是汛期的时候,下榕角电站大坝翻板闸排水不及,导致河水倒灌,河边的房屋经常水浸,官渡中学更是被影响到不时要停课的地步。”翁源水务局党委委员胡红霞说。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2023年3月,翁源县水务局启动韶关市北江水系河段治理工程(滃江翁源县段)这一民生实事工程。  

该工程是以改善河道行洪为主,兼顾河流周边生态环境提升,按照10年一遇防涝标准新建堤防1.84公里,新建护岸5.03公里,并积极与下榕角电站业主进行沟通,将原有的翻板闸升级为气盾闸,极大地提升该区域的防洪抗灾能力。  

同时,在沿河两岸新建了8.67公里长的碧道,并结合当地红色革命基因和优美生态环境有利条件,打造了革命渡口网红打卡点和水文化广场等3处休闲广场。配套了路灯照明、休息桌椅等,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提高了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

工程于2024年7月顺利完工,经过一系列的整治提升,曾经的洪水河,如今已旧貌换新颜,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态魅力,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城市环境与形象也因此大幅提升。  

沿河而行,一路碧水泛波,河岸边绿树成荫、树影斑驳,彩虹护栏蜿蜒,市民或在步道步行听风品绿,凭栏望景;或相约运动,健身、跳舞,三三两两惬意谈笑,人们泛着光彩的笑脸上,满满都是治水带来的幸福感。  

“工程完工以来,我感觉河边空气也好了、环境也美了。这里有步道,植物也很多,我们有时间就会来散步,呼吸下新鲜空气,现在我觉得这里各方面都很不错。”市民刘叔说道。  

韶关市北江水系河段治理工程(滃江翁源县段)是该县水务局加速推进现代化水网建设的一个缩影。  

2024年,翁源县水务局统筹推进,实施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包括桂竹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不设防”镇防洪堤建设、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中小河流河堤水毁修复、新江镇九里樟香示范长廊万里碧道工程、园洞水库等多个项目,并做好龙仙镇龙仙河(东华寺段)幸福河湖和周陂镇周陂水(周陂街段)绿美碧带项目的前期工作,全力织密现代化翁源水网,奋力谱写翁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织密智慧“监测网”防灾减灾更精准

“翁源县水利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成投用,使我们能够实时掌握全县水雨情动态、24小时监控河道状况,相当于为防汛工作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极大提升了防灾减灾工作的精准性和时效性。”翁源县水务局局长何伟雄表示,在防汛工作中,曾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每当汛期来临,频繁巡查和反复强调成了全局工作的常态。  

随着科技的发展,翁源县水务局迈出了管水治水的新步伐。2024年5月,该县水务局以智慧水务工程为抓手,积极建设水利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与标准化建设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平台创建了监测预警、水雨情监测、视频监控、安全监测等十大功能模块,通过物联网感知设备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全县主要水系、河湖库的水情、雨情及工情的全面掌握和全覆盖监控。  

据介绍,翁源全县共有中小型水库95座,其中,仅有5座中型水库有专门的管理单位,其他的小型水库则需要县水务局进行监管。但由于这些小型水库为依山而建的山体水库,地理位置偏远,监管起来存在诸多困难。  

近年来,翁源县水务局积极探索物业化管理模式,聘请专业管护单位进行巡查管理,但即便如此,汛期之时,县水务局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实地巡查。而现在,通过远程监测系统,只需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全面掌握水库的安全状况。  

近日,记者在桂竹水库看到,一台台智能监测设备正在高效运作,实时监测水库的各项关键数据。与此同时,大坝的变形、渗流、渗压,水库的水位、降雨量等数据正在自动化监测系统上实时跳动。  

据了解,翁源县水利管理信息化平台已于2024年10月全面投入使用,成功实现24小时自动监测水库运行并自动预警。  

该自动化监测系统具有高效、准确、实时性强的特点,相比传统的人工检查方式,能够大大缩短数据采集和分析周期,覆盖区域更广,监测隐患更细致,为水库安全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此外,为达到“智能监管、数据驱动、应急联动”的新型现代化管理模式,每个监测点位的所有信息数据都会统一上传至翁源县水利管理信息化平台。  

据了解,目前,该平台已接入95宗中小型水库实时水情、雨情、图像等要素,4宗中型灌区的实时流量、水位、图像,11处主要河道水位,以及6段城市防洪堤防的在线视频监控、堤身浸润线、位移沉降等数据。  

从“人防”到“技防”,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决策”,翁源县通过加强水利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增强了水利设施的安全防护能力,还为管理人员提供了精准的决策支持,进一步推动翁源县水利管理向智能化、标准化迈进。  

“接下来,翁源县将把具备监控系统的水利工程全部接入水利管理信息(化)平台,进行全面、安全监控,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提升防洪效果。”何伟雄表示。

打通灌溉“大动脉”农田用水不再愁

灌区,作为粮食生产的中流砥柱,一头连着国家粮仓,一头连着百姓生计。  

作为促进农业稳产保供的重要水利设施,翁源县桂竹水库灌区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于1979年8月竣工,是翁源县重要的灌溉工程,惠及龙仙镇的桂竹村、翁口村、丰山村、新坪村、马墩村及马山村。  

后因运行40多年,渠道年久失修,桂竹水库灌区边坡坍塌、淤积、渗漏严重,渠系建筑物老化损坏严重。  

“桂竹水库灌区损毁严重之处,丝毫不见沟渠的影子,被农户种上了农作物,更甚者,有些地方被公路截断。”回忆起灌区旧貌,桂竹村支部书记沈永清如是而言。  

由于灌区的灌溉效益直线下滑,导致有1.2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无法得到保证,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作为灌区灌首村,桂竹村1000多亩农作物用水皆依赖于桂竹水库。昔日,为解决农田用水问题,桂竹村每隔2-3年便要耗资几万元,开展灌区清淤大行动。  

2023年12月,为保证灌区内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稳定收成,经市发改局、市水务局批复,县政府同意,县水务局高标准实施翁源县桂竹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灌区现状倒虹吸上游原干渠段、高支渠及低支渠进行改造,渠道总长度为18.91km,总投资达3300多万元。  

“工程起点位于桂竹水库,终点位于丰山村。以前的水渠是人工开挖的土渠,土石堆积,水流不畅,加之土渠本身对灌溉水的大量消耗,水资源利用率低,改造的水渠用钢筋水泥硬化,减少了渠道渗漏损失,渠底宽达2米多,有力地保障沿线群众灌溉用水。”翁源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刘考洪说。  

2024年11月27日,桂竹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实现精准灌溉,为灌区1.5万亩农田送上“解渴水”。  

近日,记者走进桂竹村田间,一条条铺在田间的硬化水渠仿佛大地的脉络一般清晰可辨,打通了农田灌溉的“毛细血管”,稳定持续地让农田“喝饱水”。  

水渠的成功修缮,既能保灌溉,又能促生产,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现在水渠修好了,来水和出水都方便,再也不用为农田灌溉发愁了。”沈永清感慨道。  

刘考洪表示,“改造工程不仅是有灌水、供水的功能,还有一个排水的功能。汛期期间雨量一般会比较大,如果排水不及时的话会造成我们农田被淹,对作物增产、增收有很大影响。”  

灌溉用水从无到有,灌溉取水从难到易,水资源利用从差到好,“田等水”的历史或将一去不返。  

天地澄澈,滃江安澜润民生;山水明朗,两江潮涌启新程。新时代新征程,翁源县水务局正以新的步伐阔步向前,提升水安全,守护水生态,优化水网络,积极构建水利发展新格局,激活水利治理新动能,打造水利兴城新优势,塑造水利品牌新面貌,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翁源实践贡献水利力量。


(作者:邹方筱 廖玉婷 张旭清 本版图片由翁源县委宣传部提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