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绿叶”何以长成“大产业”——韶关白茶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红山镇烟竹村黄岭嶂茶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韶关白茶“红山银刀”白牡丹王茶获得全国名优茶质量推选评比大赛特等金奖。

  ▲韶关白茶产品。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吴嘉宁摄

  ▲红山银刀茶文化馆内展示着企业白茶产品获得的荣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红山镇烟竹村黄岭嶂茶园里,用来制作白毫银针的茶树鲜叶,饱满的芽头布满白毫。

“韶关最具特色的是以白毛茶为原料制作的韶关白茶,其外观优美,白毫满披,内含物丰富,带有天然的兰香蜜韵。”在2023年韶关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商引才推介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通过视频向现场客商推荐韶关白茶。  

也正是在2023年,我市将白茶定位为全市茶产业发展的主推品类,致力于将韶关打造成为广东白茶之乡、中国白茶之乡。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韶关白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品质,逐渐在茶叶市场中崭露头角,但要实现影响力持续“出圈”,仍面临诸多挑战。

天赋茶韵韶关白茶的生态底蕴与历史积淀

韶关地处北纬25度茶叶生产黄金地带,拥有丰富森林资源和独特生态系统,境内山高雾漫、气候湿润、蒸腾量小、空气负离子成分高,特别适宜芳香型茶叶的生长,乐昌沿溪山白毛尖、曲江罗坑茶和仁化白毛茶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区域公用品牌。  

韶关种茶历史悠久。在唐朝开元年间,岭南名列全国八大茶产区,韶州是岭南四个产茶基地之一,曲江茶为全国48种贡茶之列。唐代陆羽《茶经·八》“茶之出”记载:“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明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载:“乐昌有白毛茶,茶叶微有白毛,其味清凉”;仁化县红山镇黄岭嶂的“云雾白毫”茶,曾是清代嘉庆朝的宫廷贡品。  

韶关共有以“茶”命名的村庄32个,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6.5万棵,全省第一;有200年左右历史、全国唯一以茶文化发展而成的独立戏种——粤北采茶戏,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雄茶花灯、翁源客家山歌、乐昌沿溪山茶,以及仁化白毛茶制作技艺等与茶艺茶文化相关的非遗技艺大放异彩、焕发生机;散落在古茶山中记录古代茶事的石碑、各地珍藏的历史文献等珍贵的茶文化遗产,使韶关茶叶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中璞玉”的华丽蜕变韶关白茶品牌崛起之路

春季,茶山吐绿。走进仁化县红山镇烟竹村,沉睡了一个冬季的茶树在沥沥春雨的滋润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微风拂过满山茶树,淡淡的茶叶清香在空中浮沉。“春茶预计3月下旬就可以采摘了。”茶农向记者说道。  

仁化县红山镇被誉为“中国白毛茶之乡”,是仁化白毛茶野生群落发源地,也是仁化白毛茶的主要产地。  

在2023年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上,韶关白茶“红山银刀”白毫银针、白牡丹王获得全国名优茶质量推选评比大赛特等金奖。此外,“红山银刀白毫银针”入选2023“中国好茶”征集优质茶样,获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  

“‘红山’指红山镇,‘银刀’则是因为所产白茶芽头饱满,全身满披白毫,干茶色白如银,外形宛如弯刀。”在红山银刀茶文化馆,“红山银刀”品牌创始人、广东齐民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智敏向记者介绍,“红山银刀”由公司和仁化县红山镇烟竹村黄岭嶂茶叶农民合作社共同生产出品。  

李智敏与韶关白茶的缘分始于2018年,那时他来到红山镇烟竹村参与扶贫工作,偶然接触到红山镇的白毛茶产业。“当时烟竹村的茶产业规模极小,基本都是茶农自产自销,卖给亲友,收入微薄。”李智敏回忆道,“烟竹村黄岭嶂作为红山镇白毛茶的核心产区,有着‘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天然优势,我认为韶关白茶发展潜力巨大。”经过一番深入的摸底调研,李智敏决心创办企业,为当地茶产业发展谋求出路。  

公司成立后,李智敏的团队积极行动。他们与烟竹村黄岭嶂茶叶农民合作社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联合广东省茶科所、农业农村部门等专业力量,为茶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同时保障农资投入品的供应,并负责收购茶青,开拓销售渠道,每个环节都严格遵循规范标准。通过这种与茶农的良性互动,当地白茶产业逐渐走上正轨。他说:“‘红山银刀’白毫银针、白牡丹王获奖后,市场知名度大幅提升,销量也逐步递增。收购茶青的范围从烟竹村扩展至鱼皇村、西水村,带动了几百户茶农增收。仅2024年,茶青采购价就上涨了20%,一户茶农平均增收2000元左右。”  

在红山镇鱼皇村的半岛茶园,是20世纪80年代高坪水库建成后,仁化县开展环库区茶园连片开发而逐渐建成的。茶园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品种为丹霞1号和丹霞2号,年均产茶约10吨,产值超200万元,带动了60多户农户就业,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据介绍,近两年,半岛茶园加入“茶产业+”的融合发展行列中,提供茶研学活动场所,支持大学生等前来体验采茶制茶,并且开设民宿接待游客,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  

在红山镇人民政府背后山地,有一座建立于1994年的中国白毛茶原种园,是仁化白毛茶茶树品种最大的茶树品种资源圃和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园区占地面积15亩,白毛茶原种园收集了198个本地野生白毛茶不同株系,经筛选现保留的株系39个,参与品比试验的品种为12个。原种园的存在,为白毛茶的品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今,原种园成为集采茶、制茶、品茶体验,旅游休闲,科普教育,茶文化和对外宣传交流为一体的茶叶主题公园,设立了种植采摘区、制作区、茶文化区,供广大游客了解白毛茶、品鉴仁化白毛茶。目前,原种园内丹霞1号和丹霞2号品种被审定为省级良种,丹霞8号被农业农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仁化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仁化与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经过多年的创新研发,仁化开发出丹霞1号至14号共14个品系的丹霞系列白毛茶良种,形成了白茶、红茶、绿茶、普洱茶、冰茶和绿乌龙等系列茶品,初步形成集茶叶标准化种植、工厂化加工制作、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茶旅康养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在过去两年里,全县茶叶扩种面积超30%,现有茶园面积2.16万亩,年产量超200万斤,茶农年均收入比全县高出4000元以上,茶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产业的发展,韶关白茶开始走出韶关,迈向更广阔的市场。2024年,韶关市领导出访带上名优白茶赠送当地华人,为茶叶“出海”打开广阔空间。韶关白茶“红山银刀”“北漂”进京,入驻广东韶州会馆。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品牌拓展市场的重要尝试,更是韶关白茶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键一步。谈及“红山银刀”进京后的销售情况,李智敏表示,“目前,不太理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再好的产品也需要有效的推广。近年来,我市先后举办了2023“韶关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商引才推介会,“善美韶农白茶飘香”2024年韶关白茶品牌推介活动,“善美韶农”品牌宣传暨年货节产销对接活动,召开了全市直播带货、短视频助推乡村振兴座谈会,想方设法助力茶企打造品牌、拓展销路。积极组织茶企参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有影响力的城市举办的茶博会、农博会等大型茶叶展示、展销活动,切实提升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还鼓励企业创建商标、各类品牌和名牌产品,“红山银刀白牡丹王”和“雾翔牌乐昌白茶”获“中茶杯”第十三届国际鼎承茶王赛秋季赛白茶组金奖。  

韶关茶企代表表示,韶关白茶品质佳,打造品牌是韶关白茶走得更远的“关键一招”,希望政府部门牵头,持续举办“韶关白茶”主题活动,不断创新“韶关白茶”宣传推介内容和形式,共同打造地域特色鲜明、产品特性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韶关白茶”区域公用品牌,全力打造中国高端白茶生产基地。

聚力铸牌谱写韶关白茶区域公用品牌新篇章

近年来,韶关全力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推动韶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9.86万亩,产量0.66万吨,实现产值超10亿元。  

2023年底,韶关印发《关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2024—203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按照“扩规模、深加工,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韶关白茶”区域公用品牌。  

《行动计划》制定了清晰的发展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提升、十年成为全国白茶优势区”的发展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以种植标准化和现代化生产加工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发展以白茶系列为主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使韶关成为国内知名的白茶优势区。  

经调研普查,行业专家顾问指出:韶关白茶产业存在规模小且分散、产量产值不高,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模式落后;良种繁育、茶树种植以及制茶方面科技水平还不够高,导致茶叶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主导产品不突出,知名品牌不多,区域公用(商标)品牌培育滞后,市场拓展不充分,产品影响力、竞争力相对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三产融合不紧密等问题。  

针对茶产业现状,韶关以问题为导向,成立韶关市茶产业和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开展实体化运作,统筹推进全市茶产业发展。  

2024年,工作专班成员前往福建省宁德福鼎市开展茶产业招商考察,深入学习福鼎市在茶产业数字化、区域公用品牌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同时开展招商推介,邀请品品香、天湖公司等来韶进行考察调研、投资兴业,助力我市茶产业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地处福建东北部的宁德福鼎市是中国白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福鼎白茶产量占全国60%以上。2024年,福鼎白茶综合产值达到150.13亿元,品牌价值70.66亿元,连续15年入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  

面对市场头部品牌的竞争,李智敏毫不担心,他说:“世界白茶看中国,高端白茶在韶关。我们的优势是始终坚持72小时日光、萎凋的传统工艺制茶,保持了茶叶最自然的香气和口感。茶产品是需要时间沉淀的,这七八年我们的产品拿了很多荣誉,具备了向全国发展的条件,未来肯定能够在中国白茶市场占领一席之地。目前,我们也开始在其他城市布局销售点,同时准备招引人才开展网络销售。”  

据了解,为实现韶关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韶关在众多领域积极行动。比如,加强古茶树保护和开发利用,狠抓茶树品种选育和推广,建立茶树种苗繁育基地,推广绿色技术,创建生态茶园,引导茶叶经营主体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等。同时,总结和提炼现有仁化白毛茶、乐昌白毛尖等制茶传统工艺,制定了《韶关白毛茶紧压白茶加工技术规程》《韶关白毛茶花香奶香型白茶加工技术规程》《仁化白毛茶红茶加工技术规程》等韶关白茶现代化加工技术规程,统一了制茶标准并推广应用。  

近年来,韶关白茶产业持续涌现喜人消息。仁化白毛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乐昌沿溪山白毛尖、仁化白毛茶等茶产区被评为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乐昌白毛茶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茶树良种。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举办‘韶关白茶’主题活动,不断创新‘韶关白茶’宣传推介内容和形式。加强对仁化白毛茶、沿溪山白毛尖等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的监督管理,制定准入标准,统一规范外包装,打造地域特色鲜明、产品特性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韶关白茶’区域公用品牌。”  

《行动计划》提到的最终目标是:到2033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至近100万亩,茶叶产量超6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00亿元;“韶关白茶”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面向国内外的广东特色茶之一。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让地域特色鲜明的‘韶关白茶’区域公用品牌越擦越亮。”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吴嘉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