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薪火相传 红色血脉赓续——革命老区南雄市续写新时代“红色征程”新篇章

  油山革命纪念碑。蒲雄英摄

  苏区南雄红讲堂100期宣讲现场。

  南雄市博物馆新馆。

核心提示

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红军长征由江西进入广东后,先后经过韶关南雄、仁化、乐昌三地,取得了新田之战、城口突袭战、铜鼓岭阻击战等胜利,顺利突破敌人两道封锁线。在此期间,红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革命道理,粤北人民积极支援红军、参加红军,凝结了深厚的鱼水情谊。其中,红军长征途经地之一的南雄,如今已是广东省著名革命老区,拥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是一块充满革命斗争精神、红色文化和蕴藏革命力量的热土。2010年5月,南雄市被中共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为韶关市唯一的原中央苏区县;2019年3月,成功晋升为全国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讲话和论述为指引,结合南雄实际,切实保护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为苏区振兴发展汇聚起磅礴伟力。10月24日至25日,纪念红军长征过境广东90周年暨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将在这里举办,这也将成为南雄市新时代‘红色征程’上的又一里程碑。”南雄市委书记柯建忠说。

全面盘点:摸清红色资源“家底”

从1925年起,至1949年9月南雄解放时止,南雄的中共组织和革命斗争从未中断过,南雄人民高举革命红旗,历经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火的风雨洗礼,坚持了24年的艰苦斗争,红旗始终不倒,直至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据南雄市史志办主任黄树材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邓小平、项英、陈毅等,都曾在南雄进行过革命活动,留下了众多革命遗址和革命标语、歌谣及红色故事等红色资源,孕育了灿烂的红色文化。  

为摸清红色资源“家底”,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南雄市根据广东省革命遗址大普查工作部署,组织开展新一轮革命遗址大普查。据普查结果统计:南雄全市共有革命遗址151处,其中94处被确认为省级红色革命遗址,47处被确认为韶关市级红色革命遗址。94处省级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情况是: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0处,被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15处,被公布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的有19处。  

每一处革命遗址都讲述着一段难以磨灭的革命斗争史,从灵潭鸳鸯围——

南雄县农民暴动策源地旧址、南雄县苏维埃政府遗址、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南雄交通站旧址,到水口战役战场旧址、红军长征入粤第一仗遗址、赣粤边特委大岭下会议旧址、“北山事件”遗址,再到中共南雄中心县委驻地旧址、中共广东省委瑶坑旧址、中共五岭地委和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机关旧址、南粤雄关与古道——陈毅隐蔽处、南下解放大军与北江第二支队会师旧址等,无不见证着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激励着一代人又一代人勇往直前,也展现了广大仁人志士为革命事业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019年,该市成立了南雄市红色革命史料收集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收集可用人物图片、档案照片、实物照片等2555份(张),红色革命文物和展品134件,党史资料书籍200余本,红色史料文献200余万字,为红色文化展陈提供丰富的史料支撑。收集到的史料和文物在南雄市博物馆新馆、南雄革命历史陈列进行展示,让参观者与历史近距离接触,深切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

积极守护:捍卫红色记忆根脉

“1934年10月25日,中央红军首先进入南雄界址,在乌迳新田村取得了入粤第一仗的胜利,而后进入油山上朔村等地宿营,再转入江西向西挺进。中央红军在南雄期间,传播革命思想,书写红军标语,教唱红军歌谣,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足迹。”南雄市史志办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近年来,南雄市立足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极申报并经国家相关部委审核,《广东省韶关市入粤第一仗展示园建设项目》《广东省韶关市水口战役遗址群保护利用项目》《广东省韶关市红军过粤北长征历史步道示范段(南雄段)建设项目》三个项目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名单,均属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类型。  

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该市将以上三个项目的建设与农业、林业、交通、文旅等行业有机融合,编制建设规划。三个项目拟于2025年完成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集观光游览、历史学习、研学教育、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长征文化旅游目的地。  

由于革命遗址分布不均,且大部分处于偏远山区,合理开发难度较大。为有序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既抓住重点又突显出特色,南雄市通过健全机制、压实责任,以规划引领、连片打造为抓手,先后出台了《南雄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南雄市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建设规划(2019—2021)》,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革命遗址发掘、保护、开发、利用的意见》,制定了《南雄市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7年)》,同时贯彻实施《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韶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建立南雄市革命遗址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由该市分管宣传和文物的领导担任召集人,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综合协调、整体推动革命遗址保护工作,为全面推进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保驾护航。  

为抢修保护革命遗址,南雄市积极向上级争取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经费,大力推进遗址保护修缮工程。从2018年开始,该市先后筹集资金9000多万元,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红军长征驻地遗址和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南雄交通站旧址、中共广东省委瑶坑旧址、水口战役遗址群、红军标语保护项目等19个革命遗址进行抢修保护并进行布展,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此外,该市还投入近2亿元建设南雄市博物馆(新建)项目,完成了南雄市博物馆新馆——南雄革命历史陈列、南雄市博物馆水口分馆——水口战役陈列的布展及开馆运营工作,为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根据地故事、英雄和烈士故事提供了强有力的阵地,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窗口。作为革命老区村的珠玑镇灵潭村,以被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党建示范工程“红色村”示范点为契机,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结合田园风光、休闲游玩、特色民宿和产业,修缮了钟蛟蟠烈士故居(含钟蛟蟠事迹馆)、灵潭鸳鸯围——南雄县农民暴动策源地旧址(含农民暴动策源地馆),建设了珠玑革命历史展陈等多个省级红色革命遗址,将革命遗址串点成线,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革命教育场所。

坚毅传承:赓续红色血脉

水口战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粤北、赣南地区组织开展的一场大规模战役,共击溃国民党军15个团,不仅使中央苏区南部基本得到稳定,更为中央红军集中兵力实施北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毛泽东以及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的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都参加了此次战役指挥。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广东境内组织开展的一场最大规模的战役,水口战役在党史、军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战略意义。  

2020年10月,为庆祝水口战役胜利88周年,进一步深化对水口战役的研究,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红色文化产业的拓展创新,扎实推进广东省原中央苏区(南雄)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广东中共党史学会与中共南雄市委共同主办了水口战役胜利88周年学术研讨会,还原、丰富和提升了水口战役——中央苏区保卫战的历史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大大提高了水口战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树立了全省红色文化品牌。2022年7月,南雄市组织汇编的《水口战役胜利88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公开出版发行,为水口战役胜利90周年献礼,获得良好反响,带动四十七军后代等一批革命后代前来南雄追寻父辈的革命足迹,感受苏区南雄的红色魅力。  

开国少将肖元礼也参加过水口战役,其后代肖志勇不忘父辈嘱托,为再现水口战役的光辉历史而不断奔波。在其力促下,2023年,南雄市与广州领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拍摄《水口战役》纪录片和电影,以此展示水口战役的硝烟战火,演绎伟大的革命精神,让革命先辈的英勇气概得以进一步传承。

“长征期间,为让老百姓对红军更加了解,拉近与广大老百姓的距离,红军创作出一些耳熟能详的歌谣,其中,就包含了《当红军歌》。”据油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中央红军宿营在该镇上朔村的各个祠堂,红军宣传员在徐氏祠堂门廊左壁上工整书写了《当红军歌》完整的曲、词,成为长征时期中央红军在广东留下的唯一一首词曲皆全的红军歌曲,放眼全国也属少见,是非常宝贵的红色资源。  

如今,红军题壁歌谣《当红军歌》已是省级革命遗址,也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南雄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随着在该市各大中小学校的唱响,《当红军歌》得到广泛宣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六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记录了《当红军歌》的前世今生。为进一步挖掘长征时期中央红军在南雄的历史史实,讲好军民鱼水情故事,充实其精神内涵,南雄市还拍摄了《当红军歌》短视频,让红色歌曲唱起来、红色精神传起来、红色旋律永远回荡在人民的心中。

创新活化:焕发红色文化光彩

南雄市的红色文化不仅多样,还内涵丰富,具有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又有革命志士的艰苦奋斗精神,还有革命群众与红军战士的深厚军民鱼水情,更有共产党人理想高于天的革命信仰。近几年来,该市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的理念,不断创新开发红色文化产品,让红色文化物质留存得到活化,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一是创作中型采茶剧《智送情报》,让红色历史动起来。以1929年1月红四军黄木岭脱险重大历史事件为原型,南雄市组织文艺骨干力量,创作出中型采茶剧《智送情报》,该剧一经演出,广受社会各界好评,还荣获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一等奖,入选2020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建党百年小戏类精品扶持项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并成为韶关市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展演作品。  

二是拍摄短视频和创作广播剧,让红色故事活起来。作为南雄唯一的开国将军,彭显伦参加革命3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与钱财物打交道,但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勤俭节约、永葆本色,为后人留下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该市通过拍摄和展播《清廉将军彭显伦》短视频,回顾将军光辉的一生,让广大党员干部透过影视故事,深刻感悟将军舍家闹革命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一心为党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和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公仆情怀。短视频通过新华社客户端、韶关市史志微信公众号、南雄市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等平台推送,点击量突破100万,反响热烈。南雄市还与彭显伦的后代携手,一起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广播剧《南雄之子》,通过声音艺术丰富红色文化的表达形式,让红色故事活起来,传播得更远更广。  

三是打造苏区南雄红讲堂,让红色历史亮起来。南雄市组建起一支熟悉南雄革命历史、宣讲能力较强的苏区南雄红讲堂志愿服务队,精心打造苏区南雄红讲堂品牌。以该市史志驿站为主阵地,固定每周六下午在南雄市图书馆开展南雄革命史宣讲,并深入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网站进行宣讲,让红色历史亮起来,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了解红色文化的需求。据统计,从2021年10月迄今,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苏区南雄红讲堂宣讲140多场,直接服务党员干部群众10000多人次。同时,借助南方+、韶关日报、融媒南雄等平台,及时推送宣讲信息100多篇,让更多社会人士关注南雄红色文化和南雄发展变化。2023年10月,《办好苏区红讲堂讲好南雄红色故事》被评为第三届广东基层党建创新案例之全省最具传播影响力案例。  

四是编纂红色书籍,让红色历史传下来。为让广大党员干部“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贵,理解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该市组织编纂《广东中央苏区南雄革命简史》《南雄市革命遗址大通览》《红色南雄印记》《南雄红色革命故事100篇》等红色书籍,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丰富的教材。通过写好“红色家谱”,展现苏区南雄的峥嵘岁月,让红色历史传下来,让人民“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与此同时,南雄市依托众多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以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为目标,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推动红色旅游与研学游、乡村游、生态游等相结合,在让干部群众、青少年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同时,激发红色文旅经济新活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从2017年开始,南雄市成功举办了五届“重走长征路(南雄段)”徒步活动,将“重走长征路”打造成为南雄红色品牌活动。该徒步路线获评广东省十大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吸引30多万名游客到该市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打造了“乌迳红军长征入粤第一仗遗址—油山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灵潭村红色教育基地”3条沉浸式红色旅游路线,通过与当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俗活动、特色农业产业、美食文化等相融合,推进“旅游+”融合发展,开发红色旅游+生态观光、红色旅游+文化体验、红色旅游+户外运动、红色旅游+研学实践、红色旅游+康体养生等高品位项目,带动了该市红色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号角催新程,长征再出发。展望未来,南雄市将在强化红色资源挖掘与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为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着力加强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创新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形成工作合力,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同时,切实把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转化为强大精神动力,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发扬苏区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苦干实干拼命干,为推进红色南雄的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奋斗。


(作者:本版文字:杜海涛 曾诚 钟胜坤 叶呈玉 庄素梅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南雄市委宣传部、南雄市史志办提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