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独立的洲街围楼

在时光的消逝中,总有一些地方能够穿越岁月的尘埃,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往事。乳源洲街,就是一片充满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和有着许多故事的历史文化街区。  

洲街有洲上街、洲下街和洲横街。洲上街是这片街区曾经最热闹繁华的一段。  

漫步在这段古街道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州会馆和五行会馆旧址,坐落在洲上街的东端两边。这里过去是交通便利、商贸繁荣之地,是商人交流信息、洽谈生意之所,更是当时洲街的商业活动中心。紧挨着会馆的是端蒙社学旧址,这里曾是古代学子求学问道、文化传承的地方。继续前行,古街道的两边是古商铺和古民居旧址,楼下经商、楼上居住。这些古商铺和古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及民国时期,青砖黛瓦、木质门楣、青石板地,处处透露出浓郁的商业气息和主人的生活品位,是繁华市井的缩影,是岁月静好的见证。沿着古街道继续往前,一座座古祠堂赫然在目。这些祠堂是宗族的象征,也是族人祭祀祖先、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辉煌,更传承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是宗族精神的寄托。  

整片洲街,西京古道从洲下街码头洲头夕照起,至洲上街和洲横街穿街而过。这条古道自东汉以来便是南北交通要道,它见证了无数商贾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瞬间。如今,虽然这条古道不再承担交通功能,但它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走在这条古街道上,你可以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仿佛能听到和想象到当年马蹄声声、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  

穿过古街道,进入视野的是高耸壮观的古围楼。洲街现存的古围楼有四座:文明楼(胜隆楼)、袁屋围楼、上岗坪围楼、江屋围楼(笔花阁)。  

文明楼(胜隆楼)位于乳城镇大联村委洲上街,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坐西南向东北,总高5层,约15米,围墙长28米、宽19.2米,内占地面积约538平方米,建筑平面9间,其中一间单独成栋(附属楼),面积约182平方米。墙角用青砖彻筑,夯土舂墙,木结构,硬山式顶。墙体每层中均有假拱形四方窗。南面为石筑拱门,门额石刻“文明楼”三字,门两边有石刻楹联:文经武纬怀先辈,明德新民勖后人。

现在的文明楼。许卢聪摄

袁屋围楼位于乳城镇大联村委洲上街,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高3层。楼内平分成4间,通长9.2米、通宽8米,面积92平方米。青砖木结构,硬山式顶,双坡滴水,灰瓦面。正面开有楼门,里面各间有门互通。每层中均有假拱形四方窗和木楼板及楼梯。  

上岗坪围楼位于乳城镇大联村委洲上街,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高3层,平面2间通长10.4米、通宽7.8米,面积81平方米。夯土舂墙,木结构,硬山式顶。正面开有楼门,里面二间有门互通,楼内每层有木楼板和楼梯。  

江屋围楼(笔花阁)位于乳城镇大联村委洲下街,建成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坐东北向西南,高5层。建筑平面7间,通进11米,通宽12.4米,面积约136平方米。夯土舂墙,木结构,硬山式顶。正门进入围楼有门互通各间。  

洲街现存四座围楼的建筑结构、建筑特点、建筑材料等都相同,是客家人传统的典型围楼建筑。洲街的这四座围楼都呈四方形,它们不仅是客家文化的瑰宝,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功能。  

首先是居住功能。围楼内部大小布局合理,房间错落有致,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宛如一个小型社区,让人们在楼内安居乐业,传承家族文化。  

其次是防御功能。围楼有厚实的墙体和坚固的大门,使其具备出色的抵御能力,而且每层墙体均有假拱型小四方窗和顶层的“楼斗”。这些窗内宽外窄,实际是“枪眼”,楼里可观察外面敌情和对外射击,外面的盗贼土匪等却看不到楼内的情况,枪也打不进去;楼顶的“楼斗”便于瞭望楼外情况和往楼下射击,防攻击的功能十分好。洲街这四座围楼,两座建于清代,两座建于“民国”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是社会动荡和盗匪四起的时期,经常有盗匪侵扰。因此,客家人到此务农经商,生活富起来后,一村一族都会建设一座防盗防抢防攻击的围楼。如江屋围楼(笔花阁),是江氏族人江宴春当时做冬菇木耳等土特产生意,富起来后带头出钱建设的,为族人提供一个能安心生活的居住环境,保护族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围楼还有防火攻、防水淹的功能。围楼内部设有较好的防火设施,每层都有通道。围楼的墙体十分厚实,夯土舂墙,只有一个坚固的石筑大门,用火无法攻入;围楼通常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并且有较好的排水排污沟渠,排污防涝顺畅,即使遭遇暴雨或洪灾,也能够有效地抵御洪水的侵袭,确保族人的安全。  

洲街围楼随着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变迁、政权的更替,历史功能也在不断变化。  

民国时期,洲街的商业仍然很兴旺,许多商人要收购和转运货物,纷纷租用围楼囤积转运物资,此时的围楼为洲街的经济繁荣发挥了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围楼为公所用,清匪反霸时,用于放置收缴到土匪的枪支弹药,或用于关押土匪;集体生产时,生产队用于堆放谷物、耕作工具、石灰肥料等。  

洲街围楼历史悠久,虽历经风雨,但仍然遗世独立,巍然耸立于洲街的东西两端。这取决于它的建筑材料和建筑艺术。围楼的墙体以土、石、砖、沙、木材为主要材料,用粘黄土掺上鲜水沙、窑头渣、石灰等,并用糯米饭、红糖增加黏性,加桐油干固后防水,串以竹片、木条做骨,逐层夯实成墙体,加上梁、桁、角等相互牵引,成为一座富有弹性、整体性能良好的建筑物。这些围楼展现了传统的建筑风貌,充满历史韵味,是近代优秀建筑艺术的充分体现,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它闪烁着客家人的智慧和力量。  

洲街围楼文化蔚起、底蕴深厚,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我们要留住它、修缮它、保护它、活化利用它,共同守护这一座座珍贵而不可移动的文物,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作者:吴宗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