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水泥地板上“排兵布阵”,进行激烈的拍“烟卡”比赛
学生在垃圾桶里翻找“烟卡”。
一名家长向记者展示他孩子收集的烟卡。
市场监管部门严厉打击校园周边“烟卡”“炸包”等“毒”玩具。
有商铺利用这波“烟卡”热潮,售卖“网红解压烟卡”。
近期以来,一种由香烟盒盖改造而成的“烟卡”风靡校园,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走红,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晋热门话题。
这些色彩斑斓、印有烟草品牌标识的小卡片,在孩子们的手中翻飞跳跃,却也在无形中编织出一张张关于健康、法律与成长的复杂网络。那么,“烟卡”是如何从废弃之物蜕变为热门玩具?它的流通是否合法合规?又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孩子迷上“烟卡”游戏引发家长担忧
“烟卡”游戏的玩法,类似于70后与80后小时候常玩的纸卡游戏——“拍画片”,当时的卡片主题多是动漫、影视作品,例如金刚葫芦娃、西游记、变形金刚等。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游戏时,孩子们运足力气,手掌猛地一挥,将对手的纸牌翻个底朝天,那一刻的喜悦与成就感至今仍能在许多人的心湖中泛起层层涟漪。
今年40岁的范先生,不久前在儿子的书包里发现了很多用香烟盒盖折叠成的小卡片,思绪不禁飘回了他的童年时代。
“我们小时候,没有电子游戏和互联网,纸卡游戏是我和朋友间最热衷的娱乐活动之一。”范先生在床底下拿出一个布满灰尘的生锈铁盒,他用力打开盒盖后向儿子展示曾经引以为傲的“战利品”,小浣熊水浒卡、奇多圈、叮当猫、圣斗士星矢等,卡片上的图案虽然已经褪色,但都是范先生的童年记忆。
然而,范先生的儿子对这些洋画片纸牌丝毫不感兴趣,却提到身边的小伙伴现在都在玩“烟卡”。在与儿子聊天过程中,范先生对“烟卡”游戏有了深入了解,他注意到这个游戏虽然看似简单无害,但与之相关的文化元素对青少年的成长会产生不利影响。
范先生对“烟卡”产生担忧,源于一个深刻触动他内心的场景。
5月初的一个下午,范先生在回家路上看到一群身穿校服的小学生分散在小区附近的垃圾桶翻东西,他们不是在寻找丢失的玩具或是遗落的文具,而是翻捡着垃圾桶里的烟盒。“我刚在B区(学生划分的其中一个搜索区域)搜到‘黄鹤楼’。”他们在垃圾桶间穿梭,不时从丢弃的烟盒中抽出一张张色彩斑斓的卡片,脸上洋溢着发现宝藏般的喜悦。令范先生惊讶的是,一个未获任何“战利品”的学生满心不甘地扩大搜索范围,还利用两个羽毛球拍作为辅助工具拨开垃圾,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烟盒。“看到这种场景,既滑稽又让人感到心酸,这些小孩对“烟卡”的痴迷程度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目睹此景的范先生内心十分担忧。
此后,范先生经常看到学生收集和玩烟卡。每天放学后的黄昏时分,范先生所住小区的各个角落都弥漫着孩子们对“烟卡”的热情,他们在水泥地板上、花基上“排兵布阵”,手中紧握着那些色彩斑斓的卡片,进行激烈的拍卡比赛,每一次成功的拍打都伴随着周围人的欢呼和羡慕。在小区的另一角,几个孩子围成一圈,试图用自己手中的卡片换取一张梦寐以求的稀有“烟卡”。“我这张‘万宝路’黑卡是限量版的,我敢打赌,你们学校都找不到第二张这样的。”一个孩子骄傲地举起手中的“烟卡”,卡片上印着英文品牌标志,立刻吸引了周围人羡慕的目光。原来,这些卡片早已在孩子之间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烟卡”等级体系,他们将某些罕见的品牌标志视作“稀世珍宝”,并且能够用来换取更多的常见“烟卡”。
孩子们对“烟卡”的热情持续高涨。每当下课铃响,不少孩子便迫不及待地聚集在一起,探讨着各自的收藏。渐渐地,这股热潮也蔓延到了学校周边。
范先生在一次学校家长会上,老师多次提及“烟卡”的危害性,称有学生用父母给的零花钱放学后悄悄走进学校周边的便利店购买香烟,不为吸食,只为将烟盒上的盒盖撕下来做成“烟卡”。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学校已三令五申严禁学生携带“烟卡”入校,但仍有学生变着法子,将练习册的页面撕下,模仿“烟卡”的样式进行制作,然后在课间时玩。当对战分出胜负,输的一方面临着一个特殊的“惩罚”——以“赊账”的方式,承诺放学回家将真实的“烟卡”偿还给胜方。
“这种‘赊账’的方式,无形中会让孩子心里产生一种错误引导的债务关系。”范先生表示,他在家长会间隙与其他家长聊天时聊到“烟卡”的问题,其中一名家长潘姐透露,学校附近的小巷内和几家士多店已成为孩子们收集烟卡的“宝藏地”。其中,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内,潘姐就看到过一款名为“网红解压烟卡”的商品整齐地排列在货架上。这些“烟卡”玩具的包装设计得颇为精致,上面印着各种知名烟草品牌的标志,乍一看,还真有几分以假乱真的感觉。但潘姐很快便注意到了卡片上的一行小字——“本卡片仅供儿童娱乐”,这似乎是商家将这种游戏卡片与真实的烟草产品区分开,试图减轻公众对于可能引导儿童误入烟草消费的担忧。
“烟卡”游戏背后的价值观碰撞
售卖“烟卡”这种商业行为激起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
以范先生和潘姐为代表的部分家长,对“烟卡”游戏持反对的态度。“无论商家如何标榜这些卡片仅为儿童娱乐所用,无异于在无形中推广烟草文化,给孩子们种下了一颗可能诱导其未来尝试吸烟的种子。”他们认为,“烟卡”通常来源于废弃的烟盒,可能残留有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对小孩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在玩“烟卡”时,小孩往往会趴在地上或接触不卫生的垃圾桶,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孩子们会根据香烟的档次将“烟卡”分为不同等级,从而引发攀比心理。
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对“烟卡”游戏持相对宽容的态度。他们认为,在当今社会,孩子往往被电子游戏等虚拟世界所吸引,长时间沉浸在屏幕前不仅损害视力,还可能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身心健康。相比之下,“烟卡”游戏作为一种实体卡牌游戏,能够促使孩子们走出家门,与同伴面对面地交流互动,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增进友谊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家长冯女士认为,虽然“烟卡”游戏涉及烟草品牌标识,但关键在于家长和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与监督,只要能够正确引导孩子认识到游戏的本质,避免将其与真实烟草产品相联系,那么这种游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解压。
“烟卡”热潮背后的心理剖析
有关“烟卡”游戏风靡校园的现象,记者咨询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远璐。她认为,孩子参与“烟卡”游戏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动机。“首先是从众心理的驱动,即孩子因为看到其他人都在参与,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加入。其次,“烟卡”游戏在表面上为孩子提供了一种途径来放松心情,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多重风险,例如“烟卡”上印有的烟草品牌标志可能会在孩子心中植入一种误导信息,让他们忽视了烟草对身体健康的严重危害。”黄远璐说道。
黄远璐还向记者提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烟卡”游戏可能激发的攀比心理和金钱交易行为,这不仅可能导致孩子之间的不平等和欺压现象发生,还可能诱导他们走向错误的价值观念。面对这些问题,黄远璐建议,家长应采取理解和同理心的态度,切忌采取打骂等负面教育手段。相反,家长应该探索和提供更多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引导孩子与同龄人进行更积极、健康的互动。学校方面,黄远璐建议老师能够在课间和学生间的交往中发挥引导作用,设计并推广对学生更有益的活动,以疏导而非简单禁止的方式来处理“烟卡”游戏,从根本上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为增强青少年对烟草危害的认识,数月以来,全市各地学校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开展以“拒绝烟卡、远离烟草危害”为主题的普及教育活动。早前,韶关市和平路小学针对近期在学生群体中悄然兴起的“烟卡”游戏,开展了一系列校会及主题班会。“学校将定期且适时地向家长推送关于‘烟卡’对孩子心理及身心健康成长潜在影响的专题信息,内容涵盖心理、教育及公共卫生等多领域知识,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关注与共鸣。”该校副校长林涛表示,学校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远离烟草及“烟卡”诱惑的健康平台,树立青少年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严打非法商品 抵制“烟卡”侵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无论“烟卡”是从烟盒上剪下来的还是仿制的,都不能向未成年人销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明确规定,严禁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等商品。”律师杨豪告诉记者,商家售卖“烟卡”,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售卖行为,已经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精神,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此外,售卖“烟卡”还可能涉及销售伪造或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因此,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渠道,相关的监管部门以及电商平台等都应依法依规及时加强监管,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
今年以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以“小切口”贴近“大民生”,全面推进2024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出稽守护韶关”行动,并将非法制售“烟卡”纳入专项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民生产品、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类违法行为。其中,浈江区在执法检查中共检查相关经营主体16户次,责令整改2家,立案查处1家,依法扣押违法违规烟卡1640张、烟摆件(文具)300个、整蛊速爆包35包、吸水弹35包。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商家售卖的网红“烟卡”由废弃烟盒制作,更有商家向学生销售“三无”烟卡,执法人员依法查处经营者经营无厂名、厂址标识的文娱用品和涉嫌侵犯他人注册的商标专用权产品,并向学生宣传如何选购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文娱用品,有力打击了非法销售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