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是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更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近年来,始兴县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导向,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强化党的引领,通过创新“小网格+大党建”的治理理念,构建“支部+片区”的治理体系,锻造基层战斗堡垒,营造党组织书记挂帅、属地为主、支部负责、居民参与的共治共建共享氛围,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2017年11月,始兴县获授“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8年,始兴县被评为“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入选“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该县太平镇东湖坪“文笔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库,罗坝镇淋头村荣获国家司法部和民政部联合颁发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建强战斗堡垒 夯实基层治理组织基础
欲治室者,先治其基。做好基层治理工作,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始兴县立足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深入落实加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以规范化建设、组织力提升为重点,坚持“理顺关系、加强领导、便于管理、服务发展”的原则,切实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狠抓阵地建设、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规范支部建设,着力打造基层治理的坚强领导核心。以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为契机,投入195万元,开展村“两委”办公场所改造升级工作,全县高标准建设党群服务中心127个,强化群众服务功能,丰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抓党建,促发展”等党建元素,完善宣传板栏,营造浓厚党建氛围。选取太平镇江口村、马市镇陂田村、顿岗镇寨头村作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示范点,在全县范围内形成标杆带动,促进县内的其他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比学赶超,提高整顿工作成效,确保2019年年底有一批软弱涣散村(社区)达到省定验收水平,实现脱帽出列。组织全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村(社区)“两委”干部全员培训,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党的监督三方面解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及背景,切实抓好中央、省、市部署的基层治理各项任务,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头雁”工程 打造基层治理“先锋铁军”
做好基层治理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始兴县大力开展“头雁”工程,突出强调选优配强乡镇、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2018年共组织了3期全县基层党组织书记全员轮训,共有22人参加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学历教育培训班,完成大专及本科学历提升教育。实施村级班子“青苗”培养工程,建立村级班子后备干部队伍381人;实行“村推镇选县考察”培养选拔制度,建立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队伍226人,确保工作后继有人。同时,对全县127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进行调研摸查,坚决撤换调整政治上不合格、经济上不廉洁、能力上不胜任、工作上不尽职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截至2018年底,撤换调整涉黑涉恶、刑事处罚及村霸“三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4人,其中1人涉黑涉恶,3人受过刑事处罚,并及时完成补齐配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基层治理“先锋铁军”,带领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基层治理工作中。
推动力量下沉 强化基层治理工作实效
做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工作,关键是工作关口前移,主动将人力、物力、财力沉下去、融进去。始兴县继续发扬“民情日记”党建传统品牌,落实领导干部包片挂点联系和研究解决问题双“113”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村级服务群众“一二三四”工作机制,将基层党组织功能从行政性管理向嵌入式服务转变,构建民意收集自下而上、基层治理自上而下的连接桥梁,推动乡镇工作重心向村一级下移。2018年,全县共受理群众服务事项9131件,为群众代办事项4565件,解决问题3162宗,真正发挥凝聚党心民心、服务党员群众的作用。通过整合凝聚基层党组织、党员等力量资源,提高服务群众水平和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效推动治理力量重心下沉、作用下探,带动了基层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催生了基层治理由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到共享共治、共同参与的拳头效应,走上治理良性循环轨道,切实增强基层治理工作成效。
创新网格管理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基层治理,必须牢固树立“大党建”意识,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始兴县创新“小网格+大党建”的治理理念,构建“小支部+大片区”的治理体系,将县城划分为14个管理片区,107个管理小区;10个乡镇划分为116个小片区,并指定网格内单位及村(社区)党组织作为责任单位,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作用,扎实做好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各项基础工作。坚持村民自治,注重整合党员队伍、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村民理事会等组织的力量,组建党员干部志愿服务队等18支基层治理实践志愿服务团队,定期开展村庄清洁、基层治理实践活动,营造“小团队+大家庭”的共治氛围,形成党组织书记挂帅、属地为主、支部负责、居民参与的共治体系,将党的领导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也为基层治理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平台。(何文娟 摄影报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