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广东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东风,韶关市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以下简称“主平台”)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打造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万亩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聚焦规模发展、科技创新、政策宣贯、企业服务等方面,分类促进企业做精做强做大,推动优质工业企业实现“量质齐升”。2023年,主平台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高于全省主平台增速1.8个百分点、全市平均增速6.2个百分点。
聚焦规模发展 壮大产业发展体量
“小升规”取得新成果。实施小微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将23家新建企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1500至2000万元临近入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建立重点工业企业“小升规、下转上”培育库,并指导企业用好用足优惠政策,提高小微企业“上规”积极性,成功助推15家工业企业升规入统,助推连捷电子等16家企业获得2023年促进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发展奖补资金320万元。
“倍增计划”迈出新步伐。深入实施优质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遴选韶华科技、明德电器等34家高成长性企业纳入2023年“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库,对在库企业开展政策扶持、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规模和效益全面提升。
“股上市”迎来新突破。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加强欧莱新材料上市后备企业服务,目前该公司已通过上交所上市委员会会议审批,有望在上交所进行首次公开发行。
聚焦科技创新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示范引领作用。聚集各类创新要素,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队建设,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据统计,主平台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4%;其中2023年推荐40家企业申报认定,申报数量再创新高。
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工艺升级,在细分市场形成领先优势,培育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截至目前,主平台累计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64家、省级专精特新7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
发挥科创平台和科技人才力量。加大专业孵化器布局力度,谋划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创平台,同时指导企业积极申报博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打造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宏大齿轮、合众化工等3家单位被认定为2023年广东省博士工作站。
聚焦政策宣传贯彻 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政策宣传有力度。开展初创企业融资规划培训、激发企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训等专题培训会,分5期对省“1+14”、市“1+N”等产业转移政策体系进行全面宣讲解读,让广大企业知晓政策、理解政策、用好政策。
对口帮扶有深度。依托莞韶对口帮扶协作关系,深入实施22项招商引资和产业扶持政策,每年安排2亿元以上资金用于鼓励投资、园区奖励、企业扶持、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重点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来韶发展。
政策落地有实效。积极扶持承接转移产业项目,抓好产业奖补、金融贴息等扶持政策落实,助推金志利项目获得省、市各级奖补共计6848.43万元,助推三浩铸锻、韶链科技等2家企业申报产业转移奖补资金848万元,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聚焦企业服务 营造爱商亲商环境
强化资金保障。积极通过专项债、首期注入资本金撬动、发行平台公司企业债、产业发展基金等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2023年主平台范围内使用专项债券资金15.34亿元,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担保14.48亿元。同时谋划设立韶关市产业投资母基金,以“投”促“引”推动昆宇电源、芯峰光电、国正精密等产业项目落地。
强化简政放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和项目审批赋权进程,推进莞韶产业园“2号章”和共建合作园区“3号章”行政审批职能改革,将项目落地全流程审批时限从237个工作日压缩至31个工作日,构建企业“办事不出园区”一站式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保障。开展主平台建设分片督导工作,通过召开项目建设协调会等形式督促各片区加强企业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用地、用林、环保等困难,累计解决项目建设问题24个、诉求事项19个。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邹方筱 通讯员 李江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