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口铁锅加上一双巧手,造出一件件精美的腐竹片,也“捻”出群众的幸福生活。
曲江区白土镇由坪村腐竹制作技艺拥有数百年的历史渊源,采用十八道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而成,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原生态生产加工,而捻腐竹的制作技艺更是无法被现代生产技术所替代。2022年,由坪腐竹被列入曲江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让其享誉粤北。
近年来,白土镇深挖非遗资源,推动非遗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以白土由坪腐竹为代表的非遗“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金钥匙”。
薪火相传 “小手艺”变产业
近日,在位于白土镇由坪村的一家腐竹作坊里,老手艺人朱结正在制作腐竹。只见他右手持不锈钢小铲,顺时针方向沿铁锅四周轻轻一划,双手轻贴锅里的腐竹,转动一刹那后,迅速捻起锅里一层薄薄的腐皮往竹竿上一挂,一块散发着原豆浆清香的腐竹便大功告成。“自然晾干之后,这一张张腐皮就能包装完工,销往各地。”朱结说。
朱结有20多年的腐竹制作经验。他告诉记者:“原汁原味的由坪腐竹,源于清朝传统手工家庭小作坊,有着悠久纯熟的生产历史。成品腐竹要经过泡豆、磨浆、煮浆、捻皮、晾干等多道手工。如今村民靠本事挣钱,改善家人生活,都感到很自豪。”
近年来,按照建设非遗产业强镇发展定位,白土镇成立腐竹专业合作社,非遗文化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传承人领办龙头企业、手艺人参与合作社、勤快人组建家庭工坊的发展模式初步建立。依托新的发展模式,当地近百名群众从事腐竹加工、销售和流通工作。”白土镇相关负责人说。
融合创新 老技艺绽放新魅力
“传统腐竹以黄豆为主要原料。近年来,合作社为开拓市场,研发出黑豆、红豆、绿豆等多品种腐竹。”朱结介绍,为适应市场发展,合作社坚持创新,除传统腐竹外推出的各种腐竹,也深受消费者欢迎。
在村民陈贤先的腐竹作坊,他将用山泉水浸泡后的黑豆从缸里捞出,重复着10多道从祖辈流传下来的腐竹制作工序,做出来的腐竹口感细腻、豆香浓郁。他的腐竹从来不愁销路,每个月收入至少4000元。
从传统单一的黄豆腐竹到多品种腐竹,由坪村做大、做强、做优非遗产业,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的致富之路。
全村开花 非遗产业富村民
由坪村原是省定贫困村,下辖8个自然村、19个村小组。自脱贫以来,该村积极探索“非遗+产业+就业”发展路径,建成非遗腐竹作坊30多家,传承老手艺,开辟新门路,带动百余人居家灵活就业。
为壮大腐竹产业发展,由坪村乘“百千万工程”东风,遵循“小作坊户自主整改、政府适当扶持”原则,鼓励积极性高、条件成熟的专业户先期对小作坊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小作坊作为示范,带动其他农户的小作坊参加升级改造,再由相关部门验收后核发证照,确保升级改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该村推行“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将过去“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规模化、农民带动面广的双赢目标。现在,由坪村腐竹手工制作初具规模,在销售旺季生产腐竹的月产量超1500公斤,全村腐竹产业年产值达300多万元。
以前,由坪腐竹只在本地市场销售;如今,合作社通过“互联网+”,让腐竹产品销往大湾区及全国各地。不仅仅是腐竹,白土镇还将非遗月饼通过电商平台走俏全国、走向海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作者:特约记者 唐忠祥 通讯员 陈福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