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快看过来!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
一群平凡却不平庸的一线矿工
并带大家探秘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驱车穿过仁化县董塘镇主街,在汽车站旁的三叉路口往右拐,抛开热闹的集市一路向前,道路尽头便是投产已有51年的中金岭南公司凡口铅锌矿(以下简称凡口矿)。也许你很难想象,在空旷幽静的厂区底下正活跃着一大群人。
工作人员拿着电筒在矿道里巡视。
他们工作在昏暗潮湿的矿井之下
用黝黑的双手,演绎敲山震虎的威严
他们固守幽巷深井,察群山脉动
和着矿灯闪烁,给人们带去宝藏
他们用浸透汗水的面孔
笑对坚岩残壁,创造平凡生命的辉煌……
他们就是凡口矿的一线工人
工人正在操作设备运送矿石。
韶关日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下
一线矿工们在650米深的矿井下
辛苦劳作、乐观向上的工作场景
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
让我们向这些“黑”哥们致敬!
向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致敬!
行走在昏暗泥泞的矿道里,工人们都要小心翼翼。
载人的新副井罐笼穿过±0米标志线下行至-650米停下,加上地面海平线+132米的高度,记者一脚踩在地下近800米深度的矿道上。与想象中一群工人热火朝天的工作画面不同,只见矿区入口空无一人,一路延伸的矿灯照亮了黑暗的矿道,远远听到机器轰鸣的声音。步行一段路后记者便看到一辆运输车满载矿石轰隆隆开过,再往深处走,一名工人正忙碌地操作着遥控铲运机,机器腾起的热浪在地下温度的加持下更加闷热,矿工被汗水与灰尘抹黑的脸上透着一股认真劲。
一名工人正在操作机械,此时此刻,陪伴他的只有机械与其巨大的轰鸣。
矿下闷热潮湿,出汗量大,充足的水分必不可少。
在矿区主要依靠步行,同行的凡口矿对外宣传高级主管张秋利告诉记者,整个矿区矿道连接起来的长度差不多是矿山到深圳的距离,井下最深到-750米,井深达近900米,下设采矿车间、选矿厂、运输车间等6个生产单位,日处理铅锌矿石5000余吨、年产铅锌金属量18万吨。近年来凡口矿先后引进100多台(套)先进的采选设备,解放了大量人力,且更加安全高效,每个作业区只需1至3名工人,正常操作下一名铲矿工人不到10分钟就可完成一轮铲运工作。
矿道里,一位操作运输车辆的工人正在等待装载矿石。
矿道里,不时会有车辆沿着轨道经过,那是工人正在操作车辆运送矿石。
继续往前行走,在运输工区记者遇到了正在忙碌的林团。对于1958年建矿的凡口矿来讲,1989年9月出生的林团年纪不大,但他在这工作已近10年,退伍转业的他和双胞胎弟弟是家里第四代从事工矿行业的,是真正的矿工子弟兵。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林团20岁第一次下矿便比旁人多了一分沉稳。他仍记得刚入行,父亲对他说的话:“做事就要从最累的干起,以后做其他就会觉得容易了。”这10年,他从一名钻探爆破的普通工人到值班班长再到运输工区的副区长,早、中、晚三班倒的生活已成为习惯,每个工作日微信计步器里20000多步的数据记录了他的艰辛。他说每天最放松的时候,就是下班后洗个澡抱抱孩子,陪家人吃饭聊天散步。
工人正在聚精会神地操作机械设备,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
井下遥控撬毛台车。张秋利 摄
在地下最容易迷失时间感,但是饥饿感会提醒工人时间已到中午。记者一行往外走,原本空无一人的入口,已经坐了好几个正捧着饭盒吃饭的矿工,彭治民也是其中一员,他是湖南娄底市人,2003年来到凡口矿一干就是16年。吃饭的时候他从身后拿出一个塑料碗,里面装着红通通的辣椒,他说,一个是口味习惯,一个是地下潮湿,吃点辣椒可以祛湿。
当班的工人一般都在矿井下吃饭,需要饭堂的工人们将一份份饭菜送到井下。
忙碌了一个上午后,到了午饭时间,工人们迫不及待地在井下吃起午饭来。
出井那一刻,正午的阳光灿烂,但对井下作业的工人来说,阳光却是奢侈品。一个个昼与夜,没有灯红酒绿、不见灯火辉煌;一盏盏矿灯,在井下深处与他们相随,钻头铲车是他们忠实的伙伴;他们把自己的美好岁月和青春时光奉献给了这块黑色的土地;他们默默演绎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的工矿精神。
一位刚从矿井出来的工人正在脱下一身的“装备”。
平平安安回家道出了每一位工人的心声。
为他们点赞!
文/视频:韶关日报记者 陈云飘
图片:韶关日报记者 张伟 冯兆宇(除署名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