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一条街 兴盛一座城——韶关打造特色文旅街区探访

上半年“特种兵”,下半年“City  Walk”,今年的节奏你跟上了吗?旅行风尚的转变背后,是游客特别是年轻群体对品质生活的新追求。在“报复式”释放旅游热情之后,大家不再满足于囫囵吞枣的打卡游,而是更加倾向于放慢脚步,深入体验城市的美好。

▲升平路全景。

百年东街。 图片由浈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游客置身“斌庐”内参观,感受韶城历史变迁。

峰前路上充满故事的老房子。 文静 摄

特色文旅街区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往往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受到了“漫游族”的青睐。历史建筑里的书店、地方风味的老字号、树影斑驳的旧街巷……这些充满地方风情的街区小景,勾勒出城市的发展脉络,蕴含着城市的独特气质,重新激发了“数字化一代”拥抱真实生活的热情。

随着特色文旅街区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新亮点,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以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期望通过打造成功出圈的街区项目,建立起城市新地标、新名片,实现“一街兴一城”的目标。

有着2100多年建城历史的韶关,如何借力城市更新之势,深挖历史文脉,加强场景营造,打造出值得N刷的城市特色文化商业街区,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相得益彰,也日益成为城市运营和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韶关老街荣光犹在

“岭南名郡”韶关,集“客家文化聚集地”“马坝人故乡”“石峡文化发祥地”“禅宗文化祖庭”“一代名相张九龄故里”种种文化标签于一身,于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2021年,浈江区广富新街-升平路历史文化街区、曲江区白土镇历史文化街区、南雄市珠玑镇珠玑古巷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同年,百年东街获评广东省第二批示范步行街(商圈)。韶关在打造特色街区方面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载体基础,特别是位于城市中央的百年东街、步行街、广富新街-升平路及周边街巷,串联起风采楼、韶州府学宫、广富新街、斌庐、隆盛酱园博物馆、太傅庙、大鉴禅寺、北伐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古建筑或展馆是韶关市区文化、旅游输出的核心地带。如果能够成片规划改造,街区规模升级后或可产生倍增效应。

说起市中心这几条老街的历史,“老韶关”还记得清末民国时期,老东街是无数南来北往的走卒商贩进出广东的商贸、休憩集散地。从这里沿浈江上游可沟通中原,下游可直抵珠三角腹地。繁华的商贸往来,为老东街留下大批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如广式建筑群广富新街、濂溪书院、广州会馆旧址等。

民国四年(1915年),广府富商出资集中在广州会馆附近建造了一条豪华的住宅街,这便是盛极一时的“老板街”广富新街。街道长不到100米、宽不到4米,两边排列整齐、瓦脊连贯的屋宇造型格式相同。据说,孙中山两次亲临韶关督师北伐,在去广州会馆动员商家募捐时,曾游览过广富新街,赞其具有广州西关的古建筑风格。

在广富新街附近的老城门外,道路两旁至今还保留着连片的广府式骑楼建筑。这里就是升平路。还有韶关最古老的“中轴线”风度路,路名缘自唐朝名相张九龄的“曲江风度”,早在清代就被称为“风度大街”。1999年,风度路建成步行街,成为韶关最早的核心商圈,全长800多米,街道两侧商铺林立,有各类经营户800多户。步行街北的风采路和风采楼,是为纪念北宋著名谏官余靖而建。再往前延伸,是韶关有名的小吃一条街青石街。20多年来,每当华灯初上,风度路步行街沿线一带热闹非凡,人气不输当年。

更新改造从未停止

伴随着漫长的风雨侵蚀,东堤北路上的古旧吊脚楼和其他古建筑根本性的修缮迫在眉睫。为此,韶关决定对东堤北路进行一次既继承文化遗产又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大改造。新建东街在保留老街区原有风格风貌基础上,以中国首个内陆渔人码头和休闲旅游文化氛围为主题,打造成大型滨江商业风情步行街。项目整体以南洋骑楼为建筑风格,全长1.3公里,总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共有商铺1000多间,于2011年建成开业。

2017年,韶关市海印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接手,对百年东街进行全权招商及运营。为推动商业步行街(商圈)可持续发展,海印公司从多维度对百年东街进行提升改造,主要拆除休闲水道内街,增加人流动线,打开内街商铺格局;改建品牌推广场所、露天三人篮球场等,打造B4活力街区,可供年轻人在此开展滑板、街舞、cosplay等潮玩活动,增加年轻消费者黏度;引入差异化品类及知名的行业品牌,打造休闲茶饮、湘粤菜餐饮、火锅主题、酒吧区等不同主题区,迎合不同消费人群。2021年,全新升级的百年东街被评为“省级示范步行街”。

2022年,运营方再度投入80万元打造韶关特色文化景观,增设标志性打卡点等吸引年轻人拍照传播。同时,每年举办4场以上音乐节、游园会等大型活动、30场以上街舞、展览等中小型活动,将文化历史传承与现代商贸零售融合发展。

2023年,运营方又投入300万元打造了韶关第一家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百年东街夜市,引入夜市摊位超12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开幕式当天,客流量超10万人次。现在,百年东街已成为外地游客来韶的网红景点之一。

6年来,海印公司持续对项目文化输出及硬件方面进行升级。截至目前,商铺出租率达到60%。预计2024年完成文化旅游街的整体打造及招商。

相比百年东街当年的大改造,广富新街-升平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改造则结合旧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故”原则,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的特色格局和肌理。目前,该历史文化街区内108栋建筑已全部修缮完毕,其中18栋为历史文化建筑。走在焕然一新的升平路上,只见临街门窗都统一安装民国风的实木框和海棠玻璃,原来乌黑的墙面、乱搭的屋顶被清理干净,仍沿袭旧时的青砖黑瓦。

转至峰前路上,一幢在外墙上题写着“此木居”的房子颇有“网红”气质。女主人告诉记者,家人的祖父曾改姓“柴”,到了孙辈已恢复原姓。为了不忘过去,后人趁此次改造将祖屋翻新,并为房子起了雅号刻于墙上。此举不仅点缀了街区,更为百年老房续写了新故事,平添一股人文气息。有了居民的参与,街区的氛围营造有了更多“人情味”。这也是改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永庆坊的活化启示

看完韶关老街的前世今生,发现和广州的永庆坊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样的岭南文化背景,同样兴于民国,同样曾是一城核心经济区域,拥有连片骑楼建筑资源。永庆坊始于1931年,而韶关老街则更早。在改造前同样是一城中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或许,永庆坊的活化路径能为韶关带来一些启示。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永庆坊时指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段话成为永庆坊后期改造的“基底”。

2019年,永庆坊二期“广州西关历史文化创意街区”开始实施改造工程,用地总面积8.15万平方米,改造总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7亿元,引入创意办公区、酒吧、时尚商业及综合配套、精品民宿,并保留了部分居住功能。仅仅一年后,永庆坊就正式挂牌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这里工作日日均客流量能达到3万-5万人次。

业界达人总结永庆坊的出圈之道在于“重体验、老字号与新潮品牌结合、零售品牌有调性”等原因。永庆坊打造了都是老字号餐饮的永庆食集和广州首个非遗街区,引入了广绣、古琴、醒狮等有文化号召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以及当下年轻人喜欢的体验业态,如脱口秀、小众博物馆、小剧场等。此外,酒吧业态也是永庆坊的一大特色,大量的品质酒吧进一步填补老城区的夜经济需求以及吸引周边的年轻消费者。

相比较而言,目前风度路步行街上的布局较为散乱,品牌也不是那么有调性,业态以吃和购为主,文化休闲体验型的项目较少,且设施陈旧。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开了二三十年的口碑老店;百年东街的出租率目前还不太理想,业态上以吃喝为主,稍显单薄。非遗夜市的“非遗味道”有所欠缺;至于刚刚完成微改造的广富新街-升平路历史文化街区在业态上更接近于无。目前,广富新街还空置着,升平路上只有一些早餐档、修理铺等服务街坊的小店,无法承接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当务之急,要为这些老街注入更多的“灵魂”和“内容”,让街区业态布局更优化、品牌更优质、环境更优美、体验更优良。

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品牌需要筛选,业态需要培育。但说到内容,韶关从不乏优质的文化内容。如何把文化内涵植入休闲旅游?早在去年,市文广旅体局就探索推出小岛片区历史文化游径。这条游径恰好贯穿了步行街、百年东街、升平路、广富新街片区,涵盖了37个韶关人文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等特色游览点,这正是一条“City  Walk”黄金路线。今年又着重依托这条线路上的风采楼、韶州府学宫、斌庐、隆盛酱园博物馆等文物景点,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联动打造“粤文坊”项目,举办“城里的月光”屋顶音乐会、非遗小课堂等年轻人喜爱的文艺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供给,展示在地文化特色,为特色街区提质赋能。

今年以来,浈江区也围绕这条线路大作文章,将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开发列为专项试点改革任务,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先完成升平路-广富新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开发,逐步推进百年东街、照壁街、青石街等街区改造,连接成历史文化片区,打造展现老城味道、延续老城记忆的城市新地标。

眼下,升平路片区虽然已经由浈江区住建局牵头对历史文化街区落后的市政设施、破旧的建筑进行整治提升完毕,但和所有的城市更新项目一样,还面临着诸多复杂的产权问题。经摸底,升平路片区沿街不明产权或私人房屋77栋,在接下来的资产扭转工作中还需逐个解决。记者了解到,个别房产多达数十个房产继承人。

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后续将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政府注重协调各类存量资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吸引社会专业企业参与运营,以长期运营收入平衡改造投入,鼓励现有资源所有者、居民出资参与微改造。支持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推进,鼓励功能混合和用途兼容,推行混合用地类型,采用疏解、腾挪、置换、租赁等方式,发展新业态、新场景、新功能。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张伟摄

编辑:何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