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网韶关新丰供电局黄磜供电所助力当地发展

黄磜的美,不是因为这里有纷飞的樱花,也不是因为有火红的枫叶,而是因为这里有基层供电人大山般的乡情、激情和亲情。  

粤北山区的新丰县黄磜镇,被当地人戏称为“小西伯利亚”,海拔550米,是井冈山时期红四军领导人李任予的家乡、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北一团的诞生地,在这个充满乡愁的革命老区,黄磜供电所的员工不畏艰险,深入大山,走进农户,助力黄磜镇“现代农业示范镇”“全域旅游示范区”双示范的创建。

服务美一个有乡情的供电所

“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电力的支持,这些年来,我们村回乡创业的人都有一个同感就是用电没问题,只要是用电有需求,供电所都大力支持,贴心帮助。”茶峒村高山茶专业合作社曾大哥说。  

随着黄磜茶叶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炒茶、烘培茶等机械化的应用,这里很多茶厂都新增了揉捻机、杀青机、速包机、冰柜等制茶所需的电气设备,用电量大幅度增长,为此,黄磜所对6台重过载变压器进行更换,并在清明、白露时节派人驻点保供电。茶农感激地表示,每一分钟都是钱,白天采茶,晚上炒茶,由于春茶炒制要求高,

对用电要求也高,如果用电跟不上,生产的茶叶品质和价格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去年,受艾云尼四号台风影响,黄磜镇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268毫米,多处山体滑坡、河提崩塌、树木倒塌压线,黄磜所多条线路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茶峒村1台公用台变倾斜受损,家住黄磜镇三岔村的运维班员李秋生,不顾房屋进水、农田受淹,将老伴和孙子、女拜托给亲友便毅然地投入灾后复电工作,经过争分夺秒的11小时的紧张抢险,当晚21时,130多户乡亲家中终于恢复了供电,而那一天他已满打满算的到了58岁。  

是乡情,让基层供电人与村民有了情感纽带。

奋斗美一个有激情的供电所

去年12月,黄磜所率先在全市供电所实现100%的电子化结算率,这对于面积247.3平方千米,人口1.88万,只有4000用电户的供电所来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因为户数少,只要有一户掉线,就可能直接导致全所电子化结算率下降、排位靠后、甚至掉下合格线。  

面对当时网上已经疯传“智能电表比机械电表走得快”的谣言,副所长徐国清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的一段回忆。下黄村独居老人潘大叔一直对智能电表心存质疑,徐国清与客户经理一次又一次到潘大叔家做解释,甚至带上智能电表、电热水壶到其家做现场测试,潘大叔仍然不愿意更换,并对供电人员产生厌烦情绪。  

此后不久的一天晚上,所内值班人员接到潘大叔打来的电话,称家里开关烧坏了。运维班长潘战锋担心他的安全,立即骑上摩托车赶到20公里以外为其解决问题。看着连夜赶来的供电人员,潘大叔泪光闪烁,握着潘战锋的手心疼地说:“我相信你们,明天过来顺便把表换了吧。以后晚上千万不要这样,安全要紧哪!”

基层供电所的员工就是这样在早上5、6时出发,赶在村民还没有出工前为他们做好服务,有时要到晚上6、7时后才能回来,一村挨着一村咨询,一户接着一户解释,用科学的数据和事实说话,一点一点地取得村委的大力支持和村民的理解信任,使他们做到投诉不出村,解决问题不出镇,从源头提高客户满意度。  

是激情,使该所员工在劳动中收获成就与快乐。

奉献美一个有亲情的供电所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黄沙坑村一直由小水电站供电,电力线路严重老化,电站方一直没有对线路进行有效改造,村里停电几乎成了村民的“家常便饭”。加之电站方缺少专业的抢修人员,每次只要一停电,村民们只有苦苦等待。供电设备残旧,电力线路与其他弱电线路搭接混乱,影响村容村貌。

如今黄沙坑村122万线路设备改造工程已经完工,实现“整村改造、一步到位。”彻底解决当地230多户群众最苦恼的用电问题,“以前连烧开水、煮饭都跳几次,家里也不敢添置过多电器,因为电压很不稳定。现在好了,有了新拉的线路,年底前终于能用上南网既安全又稳定的电了,再也不用担心饭都煮不熟。”村民乐奶奶对此赞不绝口。  

正如潘战锋所解释的“我们的工作虽然平凡,有时候跑了10几里山路,只是为了帮助村里老人家解决漏电开关跳闸的问题,不过,谁的家里没有老人和孩子,多做点也没什么。”这个在大山里的供电所,要了解村民的需求,春耕、夏作、秋收、冬藏,他们熟记于心。像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服务着这里的乡民。  

黄磜所是广东电网韶关新丰供电局的一间小型供电所,现有员工12人。他们虽然工作、生活在大山,白天工作时互相关照,抢修晚归时有人牵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里的员工都觉得很有奔头。冲着这份奔头,他们先后荣获广东电网公司“模范职工小家”、韶关市“工人先锋号”和县“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是亲情,让员工间相互温暖、相互感动。

文字:韶关日报记者 黄俊 通讯员 余小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