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提升城市软实力——韶关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综述

图为第二届民间艺术花会启动仪式演出现场。 韶关日报记者 张伟 摄

韶关作为粤北的旅游文化资源集聚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美、景观众多。近年来,韶关文旅产业凭借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文旅投资热土,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喜人。

文旅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据统计,韶关全市旅游资源903处,世界级、国家级的有17处,目前尚未开发资源有300多处,包括五级资源地3处、四级资源地57处、三级资源地137处。韶关文化底蕴深厚,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39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6项,客家围楼475座。全市已开发旅游景点100多个,有5A景区1个,4A景区10个,3A景区14个。

作为全国重点林区、岭南生态屏障,韶关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一块绿洲,森林覆盖率高达75%。全市拥有丹霞地貌、森林公园等山水景区30多处,拥有广东省22%的温泉资源。

同时,诸如丹霞山、南华寺、珠玑古巷、马坝人遗址、满堂客家大围、云髻山等一大批已经有所开发的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文化旅游价值,潜力巨大。

除了自然资源,韶关还拥有悠久的历史,人文底蕴深厚。韶关是12.9万年前“马坝猿人”的故乡,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禅宗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古迹众多。  此外,韶关名人辈出,先后涌现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相余靖、明代抗倭名将陈璘等一批名人。这些历史人文资源都是韶关文旅产业未来可以挖掘的方向。

文旅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近年来,韶关依托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禀赋,持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韶关作为中原文化与南粤文化的融合交汇点,石峡文化、韶乐文化、禅宗文化、姓氏文化、迁徙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瑶族特色文化等璀璨夺目,传统节日盛大独特,民俗节庆风韵奇特。去年,我市深入挖掘利用韶关文化自然资源禀赋,举办了“多彩非遗美好生活——走进非一般的韶关”、2018南国书香节韶关分会场、韶关市第二届民间艺术花会、“重走长征路·再创新辉煌——2018广东省红色旅游系列活动”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各县(市、区)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如翁源县举办了中国(翁源)第28届“兰博会”,乳源举办了第十二届瑶族“十月朝”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乐昌举办了千人书画大赛,仁化县举办了“南粤微长征·红色古驿道”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据了解,去年我市投入295.2万元奖励资金,对2018年在旅游品质提升、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和宣传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表彰。完成了旅游“一张图”项目投资辅助决策系统建设,实现旅游招商“多规合一”,在珠三角、港澳台、红三角地区举办10场推介活动,设立韶关旅游(香港)营销中心,全媒体全方位开展旅游营销,招商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额300亿元。此外,我市还积极组织韶关文化企业(项目)及非遗等文创产品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意向签约5000万元。去年,我市成功整合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3条,文旅体特色旅游精品线路7条,推动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

据统计,2018年我市共接待游客4790.48万人次,同比增长13%;实现旅游收入453.02亿元,同比增长16.12%;旅游业增加值204.04亿元,占全市GDP的15.1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7.66%。

今年初,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韶关市政府签订《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合作协议》,把韶关作为“一核一带一区”战略中的重点,在文化旅游改革创新、文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方面加大对韶关的支持力度,助推我市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探索新经验、新做法,相信未来韶关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将大有可为。(韶关日报记者 曾潇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