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变大田、荒地变资源、风景串成线……未来,漫步南雄市湖口镇,可见稻田千重浪,沃野千里秋收忙,昔日零散的、“沉睡”的土地将变成新模样,在加速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焕发勃勃生机。
近期,市自然资源局起草《关于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开展乡村空间“三提三化”示范创建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启动镇村规划编制工作,以乳源桂头、南雄湖口、始兴罗坝、仁化董塘等“1+3+10”国家级、省级、市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引领,全力推动乡村空间“三提三化”示范创建工作。一系列试点工作的实施,正使得美丽乡村发展空间有效拓展、要素资源布局优化调整、强农富民渠道拓宽升级。
提升农用地规模质量 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化
“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零散土地集约起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这个实情,我市积极探索盘活农用地资源的新路子。
通过补充耕地、垦造水田、耕地恢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工具,推动农用地集中整备17.79万亩,预计新增水田指标1.58万亩;梳理划定全市高附加值农业潜力空间1286万亩,助推茶叶、兰花等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
大力实施农用地整备工作,谋划探索农旅结合项目,仁化董塘充分融合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资源优势,探索“旅游+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建设粤北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区,打造特色农耕文化体验、特色观光农业、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特色农旅项目;乳源桂头实施“稻花飘香”现代农业产业项目,集稻米烘干深加工产业链、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展厅、农产品展销中心、创客空间、中草药加工能力及展示粮仓利用改造、建设现代农业(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为一体。
提升集约用地效率 实现美丽镇村特色化
盘活农用地资源之余,保障发展的力度也丝毫未减,且持续“加码”。 市自然资源局通过加快建设用地整理工作,腾挪拓展连片发展空间以支撑优质文旅、精深加工等乡村振兴产业落地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实施拆旧复垦约5000亩,完成指标交易902亩;通过地质灾害隐患点整体搬迁和旧村庄、空心村连片拆除,有效腾挪约439亩建设用地;重点推进点状供地支撑乡镇特色农文旅产业发展,目前已有4个点状供地项目完成实施方案编制,进入实质性用地组卷报批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仁化董塘通过对村民自家庭院进行美丽庭院示范打造,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目前已建有民宿4家,每月可吸引游客400余人,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乳源桂头利用废弃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引进韶关得利包装有限公司环保收缩膜及高分子耐高温风管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6350万元,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亿元;谋划实施乳源蓝城温泉文旅产业项目,占地约1500亩,作为韶关丹霞机场的生活服务配套;盘活低效闲置资源谋划桂头镇仙湖工业产业项目(1017亩),借助园区区位优势和少数民族税收优惠政策,围绕“空港经济”发展,承接“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
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水平 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
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一直是韶关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如何用好自身优势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化?市自然资源局创新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御与乡村振兴结合新模式解题。
以始兴罗坝为例,其充分发掘试点区丰富的温泉和生态景观资源,探索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等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成功吸引广州市昌松爱心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在刘张家山片区拟投资2.8亿元,以“温泉度假·养生健康·客家文化”为设计理念发展广州昌松“始兴客家民宿度假村”项目。
截至目前,全市已争取地质灾害及矿山修复资金超1.1亿元(全省第一),已修复或正在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6700多亩,已完成或正在实施大型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23个,修复后转型利用成建设用地360亩,综合收益1.9亿元;固碳能力增加2818吨/年,碳汇收入可达15.78万/年,相关做法获得省政府肯定性批示。
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局将持续以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统筹发展为重要目标,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群众利益底线,确保土地综合整治取得多方共赢的实效。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方筱 通讯员 侯建松 朱思武
编辑:何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