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韶开幕 推进石峡文化保护传承 助力“早期岭南探源工程”

昨日,在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推进广东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助力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纪念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石峡遗址所在地韶关开幕。  

此次研讨会由市文广旅体局与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国内多个省份的考古文博机构、高等院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研究等议题进行广泛交流,展开一场为期2天的高端学术盛会。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在开幕式上视频致辞。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还有: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赵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夏正楷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张弛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研究中心主任付巧妹研究员等。  

石峡遗址是发现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岩的广东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于1973年至1978年底经过三次发掘,揭露面积3666平方米,清理墓葬132座。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石峡遗址共有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时间跨度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至春秋早期,以其中第二期的“石峡文化”最具代表性。石峡遗址为岭南迄今所见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高等级聚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业内公认,石峡遗址的发现“为探索岭南地区从原始社会到秦汉以前的社会文化的发展找到一把重要的钥匙”,为研究岭南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与早期文明进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石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广东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岭南秦汉以前古文化的空白,为探讨与邻近省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同时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考古学和历史学都有重要意义。以其命名的石峡文化则代表了岭南新石器晚期时间段的文化高地,对周边区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曾亲临曲江指导过石峡遗址资料整理工作的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在视频致辞中肯定了50年前石峡遗址发掘的这一重大突破性意义,并表示,近年来,英德岩山寨遗址等考古新发现,是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的最好纪念。这说明广东考古的未知数还很多,广东考古大有可为。  

本次研讨会以主题报告、专题研讨、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开幕式后,6位专家学者分别作《石峡文化发现、研究与展望》《从石峡到岩山寨——浅议岭南地区复杂社会的兴起》《华南早期洞穴遗址的观察与认识》等主题报告,聚焦以“石峡文化”为代表的华南地区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深入研究阐释考古材料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之路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  

在专题研讨环节,12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及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进行学术报告,积极交流研讨,共同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研究以及中国史前生业经济与手工业经济、南中国区域文明进程、华南内部及华南与东南亚地区早期文化交流互动等问题。  

今日,与会专家学者还将前往曲江区博物馆(石峡遗址)、丹霞山摩崖石刻、英德岩山寨遗址等地参观考察。  

主办方表示,此次研讨会集中呈现近年来中国东南部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先秦考古研究成果,不仅为学界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推动对岭南地区先秦时期聚落形态演变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环境背景与生业及手工业经济、早期社会文明化与中国化区域模式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推进岭南地区先秦考古研究与广东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实施作出了贡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助力。  

广东省文旅厅副厅长龙家有、韶关市副市长蒋文泓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

编辑:何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