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惠民生、增福祉。近年来,韶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在就业、医疗、养老、托幼、教育、住房、文化等领域持续发力,筑牢底线,补齐短板,推出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端稳就业“饭碗”筑牢民生之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民生连着民心,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饭碗”问题至关重要。
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指出,要围绕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
近年来,我市把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饭碗”问题作为筑牢社会稳定之基、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责任和使命,全力促就业、强保障、惠民生,就业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愈发充分的就业中深刻体现。
我市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迭代升级市“促进就业十条”,积极落实助企纾困稳岗政策措施,持续开展送政策、送资金、送服务“三送”活动,千方百计稳定市场主体、稳定和扩大就业,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1万人,发放就业创业补贴2.32亿元。结合韶关实际,创新出台支持异地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政策,从建机制、强培训、重投入、搭平台、树品牌、优服务等方面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截至目前,推送岗位和招聘活动信息432.16万条次,举办各类主题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35场,累计帮助7.46万人次异地务工人员等各类劳动者到企就业。
厨师、技工、保姆,在餐厅后厨的锅碗瓢盆声中,在现代制造车间的生产线上,在千家万户的和美生活里,他们奏响了一曲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幸福协奏曲”。我市以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为主抓手,持续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推动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取得新成绩。截至目前,全市开展“粤菜师傅”培训5315人次,其中获证3976人次;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4380人次,其中企业新型学徒制备案2837人次;开展“南粤家政”培训20408人次,其中获证17245人次。
聚焦“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兜底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温度,必须进一步织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实实在在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一老一小”是民生保障的重点,也是不少家庭急需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他们是每个家庭最大的牵挂,服务好“一老一小”,就是解决最大的民生问题。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新时代老龄工作文件精神,以项目为契机,以创新为驱动,以示范机构为范本,推进全市医养结合服务标准化建设,积极应对高龄照护需求不断增多、养老质量期望日益提高等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全市备案医养结合机构14家,所有县(市、区)都有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核工业四一九医院医养中心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为首批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和广东省第一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托育服务是应对低生育率的基础工程,是解决“没人带孩子”难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托育机构发展势头良好,增量提质明显。目前共有登记注册且实际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154家,可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6605个托位,备案通过的托育机构58家,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托位数2.79个,共创建评选了4家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其中韶关市花城蜜蜜幼儿照护服务有限公司获省卫生健康委命名“广东省示范性托育机构”。
为统筹推进托育服务发展,我市建立完善托育服务政策体系,制定《韶关市托育服务体系三年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韶关市托育服务机构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工作方案(试行)》《韶关市关于幼儿园开设托班备案工作的通知(试行)》等文件,积极推进市级示范性综合服务中心和县级示范性托育机构建设,规范托育机构监管,丰富托育服务形式,进一步扩大托育服务供给。
文化馨香浸润心田为幸福“加码”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让更多的百姓得到文化滋养,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加码,营造出直抵人心的幸福感。
仅今年上半年,我市圆满完成6项大型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韶关市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2023“绿美韶关·四季村晚”系列活动、廉洁文化主题晚会、“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市直机关庆祝建党102周年歌咏会、广佛肇清云韶六市“原创音乐展演”。此外,我市还组织市文化馆开展了2022年度全市群众文艺作品评选工作;完成9场戏曲进乡村和7场戏曲进校园活动;举办14场“韶关有戏——家门口的小剧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每项活动从谋划到实施,需协调全市各地各有关单位,组织演职人员完成节目创作、排练,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全情投入演出。多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提高了群众参与度,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拉动文化旅游消费,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让群众公平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目的,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向公众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服务。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把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更多地送到群众的家门口,成为群众的“家常饭”。
为及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牵头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多次和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沟通,帮助各地多渠道筹措经费,通过盘活资源、调整置换、综合利用等灵活方式,有效落实服务场地、功能室及设施设备。目前已落实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增效建设资金1100万元。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市完成提质增效达标点为875个,达标率为61.06%,完成年度任务72.77%。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我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让社会主义制度的暖阳光照到每名群众。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琳珍
编辑:廖卓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