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志宇在讲课。图片由市妇幼保健院提供
叮当,今年刚升入小学一年级,他看到老师总是很严格地批评其他小朋友,因此他很担心自己也被批评。最近,他常常感到恶心、想吐。
然然,5岁女童,总是紧贴着妈妈,一旦和妈妈分离,她就会哭闹不止。此前,她经常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打架,而且打得很凶,后来她的爸爸就经常不回家,所以她非常担心妈妈也会离开她。
棒棒今年7岁,他很害怕去学校,尤其害怕上数学课,对他来说要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很困难,如果能完成他当然愿意完成,可是他的确不会。现在一上数学课他常常会手心冒汗。
虽然叮当、然然和棒棒,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许多方面有所差异,但他们在童年时期所遭受到的压力却大致相同。我们需要对这类日益严重的童年期压力现象予以重视,并且关注儿童在应对压力时的不同反应。
无论是考试成绩较差,活动选拔落选,还是在表演中失误,和同伴发生矛盾,其实,童年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不同的是,有的孩子可以有效地应对挑战,从而摆脱压力继续前进;而另一些孩子在这方面则相对欠缺一点,导致他们产生困扰和压抑,从而无法适应学校的环境。
韧性的重要性
什么是韧性?它定义为一种在压力下恢复和成长的心理机制,指的是在面对困难、逆境中,奋起应对和适应的能力。它不仅能使我们在这个不那么完美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还能让我们在遇到挫折时依然乐观、自信地前行。
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获得韧性,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在逆境中崛起的实力。培养韧性和乐观态度可以让孩子从容地应对压力和各种不利环境。那为什么有些家长在韧性的培养方面做得很好,而其他人却觉得很难呢?
帮助儿童发展培养韧性的技巧
幸运的是,心理韧性并非来自于先天遗传,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培养出来的。
1.给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做事。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发育的不断完善。
2.教会儿童在遇到挫折后尽快恢复的方法。让儿童明白没有谁可以无坚不摧,但是却可以学会尽快从困难和逆境中恢复过来的能力。
对于小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准备一些名言警句,年龄大点则可以指导应该怎样处理,教会孩子合理运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孩子长得黑且受人嘲笑,家长就可以安慰孩子:“皮肤黑代表着健康。”家长要帮助儿童获得战胜困难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3.帮助儿童学会重新看待产生烦恼的经历。比如,儿童正在经历父母吵架、分居的事件。就要向他们解释清楚,这绝对是成年人自己的问题,并安慰儿童不要为此自责,要让他们相信,即使父母分开生活了,他们仍然是一家人。
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让孩子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4.及时干预儿童出现压力过大迹象。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差异,尤其是那些沉默寡言和明显表现出消极情绪、负面行为的孩子。一定要非常有耐心地帮助他们。如果选择忽视,或者批评,只会加重他们的不安全感。应结合孩子当前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发挥更大的潜能,克服压力、困难。
5.培养儿童应对压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和儿童一起讨论,如果在遭遇可怕情形或者意外情况下而产生的压力风险以及解决方法。或者借助玩具、故事、角色扮演等方法,拓展他们积极应对的意识,同时,也要积极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鼓励儿童积极看待和认知自我。如果发现孩子对自己形成了消极的认知,或者在描述自己时总是使用负面的语言(比如:“没人喜欢我”“我很笨”“大家都在笑我”“我是个坏孩子”),此时,家长要采用积极的语言去纠正,鼓励儿童产生积极的行为。注意不要否定儿童的情绪(如:不要说“你不应该那么想”“胡说八道”)。相反,家长应当向儿童指出事件中潜在的益处或好的一面,同时鼓励儿童在面对困境时尽量不要使用“笨”“傻”“没用”等词语来形容自己。
7.尊重儿童对事件的看法。教育心理学家马卡连柯说:要想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尊重儿童的看法,并不是让你总是赞同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是为了体现你与他们的共情,在了解了儿童的需求后,家长才能够对他们面对的压力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避免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
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勇敢面对逆境,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但是这也需要具备去积极面对的勇气,这需要不断地锻炼才能做到,也要求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适当地进行韧性教育,只有经历过逆境,才能使他们不断成长。愿为葵子,向阳而生,只为灿烂,砥砺前行。
(韶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硕士研究生 辛志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