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方正,满眼绿意;房屋齐整,错落有致;村貌洁净,村民喜笑颜开……走进南雄市湖口镇,一幅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景象的画卷在眼前展开。不少村民说,在“百千万工程”带动下,村子环境美了,自家收入高了,生活幸福感更强了。
“百千万工程”是如何改变湖口镇乡村面貌和百姓生活的?记者日前走进该镇,探寻打造“百千万工程”示范镇的湖口经验。
用好现代良田筑牢乡村振兴“耕”基
凉风徐徐,150岁“高龄”的古榕树下的凉亭里,三五村民或谈天说笑,或闭目小憩……夏日,湖口镇承平村生机勃勃、好不热闹。
凉亭正前方,现代化农耕机械正在奋力耕田,以期早日完成晚造种植;凉亭背面,早造结出一穗穗饱满的米粒,风一吹,绿色的稻浪绵延起伏,稻穗们唱起喜迎丰收的沙沙声……承平村宜机化“烟稻轮作”示范区建设,已成效初显。
2021年,湖口镇按照南雄市委、市政府推进承平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作要求,动员村民大力推进撂荒地整治,积极流转土地,并试行“小田并大田”,开展宜机化耕作,顺利推动423亩高标准农田顺利完成建设。
该示范区采取水平条田化、地块缓坡化、地块互联互通等模式,先后平整农田200亩,修建硬化机耕道8条,总长1995米,修建三面光水渠15条,总长3877米。
“目前,示范区已经形成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宜机化良田,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投入,增加经济效益,水稻每亩增产100-200公斤,宜机化率达100%。”承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顺康说,2022年,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多个,助力农户共增收20多万元,促进承平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多元。
延伸产业链条打响“紫土香米”品牌
袋装紫土香米、大米蛋白质粉、灌装紫土香米……一系列由紫土香米加工而成的农产品,有序陈列于太和村乡村振兴车间门前,车间负责人正热情地为顾客推介产品。
据湖口镇副镇长赖小霖介绍,2022年,该车间共生产紫土香米12万罐。今年以来,共生产紫土香米5万罐,总销售额约200万元,促进村集体增收5.1万—7.2万多元。
与此同时,相似画面也在湖口镇强镇富村公司展开。
见客来,公司负责人肖长文起身相迎,热情地为顾客介绍本镇的紫土香米礼盒装、紫土香米&蛋白粉礼盒装。
环顾四周,南雄市各乡镇的优质农产品,如南雄板鸭、天润面条、香芋片、白果鸡蛋面、铜勺饼、鹰嘴蜜桃、天润珠玑腐竹……有序陈列于货架上,品种繁多、琳琅满目。
“今年以来,公司营业额达215万元,利润28.3万元,每个村集体能分红2万元左右。今年计划实现营业额536万元目标,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6万元。”肖长文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
农产品销得好不好,品牌打造是关键。
湖口镇立足本地土地资源的特色资源,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按照产业化、市场化思维推进发展香米、辣椒等产业,推动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联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成立“紫土香米研究院”,为香米注入科技、标准、品牌等新动力,孵化南雄第一个紫色泥土农业品牌(紫土香米)。 “紫土香米,富含锌硒元素,可媲美泰国香米,深受珠三角顾客的青睐。”返乡创业的乡贤沈娟说。
全链条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这其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关键抓手。
湖口镇聚焦种植、研发、深加工一条龙产业链,致力于提高本地农产品的溢价水平,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资源优势,协助南雄市成功申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产业园并落地湖口。
目前,省级现代农业园产业园的扩容提质项目——南雄市丝苗米产业园正有序建设当中。项目现场,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切割钢筋声、施工作业时呐喊声……奏响一首热火朝天的施工“交响乐”。
据南雄紫土龙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勇介绍,目前,施工的2栋稻米精深加工厂房主体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1号厂房7月初实现封顶,2号厂房8月底封顶。厂房内置烘干车间、碾米车间、香米精深加工产品车间、研发检测中心、多功能低温仓库原料及成品仓库,将建设年产6000吨香米及副产品精深加工产品生产线。预计11月底投产运营,年产值5000万元,税收50万元,利润300万元左右。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打好打响农业品牌,用农业活水浇灌乡村沃土,以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强镇建设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跃上新台阶,湖口镇正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今年上半年,我镇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个,总投资额约4.5亿元,同时,在谈的储备项目也有8个,总投资约3.5亿元,可以说为我们镇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湖口镇党委副书记曾庆祥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借助“百千万工程”东风,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更好地以一产稳镇,二产兴镇的思路,去挖掘一些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方筱
编辑:张惠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