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镇的寻根之旅——翁源县翁城镇文化建设一线见闻

翻开翁源县翁城镇的历史长卷,文化建设是其浓墨重彩的一章。  

这座拥有570年历史的老城镇,近年来深耕文化沃土,一路踏歌而行,公共文化服务日趋完善,文艺精品推陈出新,处处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创新发展采茶戏迸发生机活力

清朝乾隆年间,陈文瑞在《南安竹枝词》中,曾以“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歌到试茶天”盛赞采茶戏。作为现存传统的民曲剧种之一,近日,采茶戏登上翁源县翁城镇文艺汇演的舞台。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且看银嫂呀好榜样。”翁城民间采茶剧团在采茶戏节目《银嫂》中为观众演绎了精彩片段,其古朴隽永的表演和风味独特的唱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这个古老的民曲剧种。  

在表演前的数小时,团长郭秀花在彩排室里与演员加紧排练。这个平均年龄超过60岁、拥有17名团员的翁城民间采茶剧团,在排演中对每位演员的出场时间、舞台站位、感情表现尤为严格,一个动作、一个站位、一个眼神都要反复练习多次,力求尽善尽美。  

《银嫂》讲述的是婆媳融洽之间真善美的故事。在叙事方式上,该剧采用戏中带曲、曲中夹乐的叙事结构,在遵从剧本艺术特点的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打磨,不断创新融合。  

“现在的采茶戏跟以往有些许不同,我们在表演方式上也做了相应转变。”郭秀花告诉记者,经过近乎严苛的反复排演,以及数十次演出经验总结,才让《银嫂》在艺术呈现上有了如今简洁流畅的叙事风格,各场景的衔接过渡自然熨帖,将观众牢牢“锁”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  

《银嫂》在当晚的文艺汇演中压轴呈现,其独特的客家话唱腔,令在场的观众沉醉其中,成功地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走出小众的范围,为更多的人欣赏和接受。“原来采茶戏还可以这么演!”“今天的演出颠覆了这么多年我对采茶戏的印象。”演员已谢幕退场,观众们却意犹未尽。  

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和数十代人的心血浇灌,翁城的民间文艺,除采茶戏外,客家吟诵、猫头狮等都是翁城人民创造活动的实物遗存。  近年来,该镇通过举办民间艺术节或传统节日等文化活动,以农业特色产业打造乡土记忆3A景区,使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和产业充分被挖掘起来。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如今,翁城已然形成集乡村观光、果园采摘、展览参观、农家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文化产业。

公益书屋文化在这里传承流动

去过翁城的人,定不能错过公益书屋这一静谧之地。  

傍晚时分,翁城文化公园悠扬的旋律响起,优美的曲调一直延伸至不远处轩敞的公益书屋,听着悦耳的歌声、拾一本好书、寻一处角落静心阅读,已成了当地居民平日里的习惯。  

记者走进公益书屋,墨香十足的装修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开放式的空间不禁让人放慢了脚步,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经典文学、自然科学、历史传记、生活百科等种类,以及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书籍。除配备了桌椅、书柜等硬件设施,公益书屋在党史方志驿站下方设置了阅览区。

阅览区内没有板凳,层叠的木质板材稍加打磨,放上一个桌椅,就成了孩子们的阅览区,这里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绘画、朗诵等活动,是公益书屋开展各类公益课堂的重要一环。  

与风度书房有所不同的是,公益书屋属于24小时自助式书屋,当地群众无须凭证可自由出入借阅书籍。自建成开放以来,当地居民自发为公益书屋捐赠图书,传递爱心和知识,如今书屋内书籍存量已逾一万册。翁城镇委书记陈德道告诉记者,如今这个家门口的书屋,已成为大家喜爱的小天地,孩子们放学后来这学习看书,镇上居民闲了在这里阅读放松,孩子们通过书本的滋养健康成长,居民们享受到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在这里传承流动。  

公益书屋已然成为翁城文化建设一张亮丽名片。这个有着国家特级文化站、文化广场、文化公园、一间风度书屋、17个农家书屋,藏书超10万余册的小镇,正以文化“软实力”挺起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柏华 钟政宽

编辑:张惠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