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盼着‘村改居’很久了,希望赤水能越改越好……”今年9月22日下午,武江区西联镇赤水村召开《武江区西联镇赤水村“村改居”试点工作调整方案》村民表决大会,完成投票的村民互相攀谈,畅想今后的社区生活。
城乡融合发展是关于城乡互动的理想图景。今年以来,武江区委、区政府围绕市委关于改革攻坚规范治理的工作要求,以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为抓手,把“村改居”试点工作作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在全市率先“改”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下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坚持人民至上广纳民意选点先行先试
城乡要融合,农村变社区,首先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武江区民政局局长李远贵称,“村改居”改变的是人、地、钱“三要素”在新环境下的构成,“人”又是这其中的关键。
武江区“村改居”工作分七步实施,其中,第二步就是村民会议表决,若村民不同意改,改革工作将无法推进。为了让改革能得到更多村民的支持,武江区提前一年开展深调研,区、镇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下场亲自抓,走村串巷宣讲改革政策,了解村民真实诉求。在此基础上,武江区学习借鉴广州、东莞、佛山等地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印发《武江区“村改居”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增强“村改居”试点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我们村两委充分发挥村民与上级党委政府沟通桥梁的作用,两委干部先行自学政策,在学深悟透基础上,将村民能享受的每一份红利准确告知村民,并畅通建议渠道,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建议,及时汇总向上反馈。” 西河镇红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柏松表示,他们围绕教育优待、计划生育补贴、就业扶持、残疾人优惠等政策以及村级集体资产、集体土地规范处置转化等问题,开展全面摸底调查,梳理形成红星村“村改居”试点工作问题清单共45项。
做好了前期调研等充分准备,武江区遵循“完成试点、逐步推广,成熟一个、改革一个,稳步推进、不搞一刀切”的思路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分别在繁华闹市和城乡接合部选取了城中村——红星村和城郊村——赤水村作为“村改居”试点。
成为试点后,两村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党支部班子成员联系普通党员、普通党员联系村民的“双联”工作制度,将党群服务室搭建为面向村民和联系村民的前沿支点,带动两个村1183人共同参与“村改居”工作。
做大经济联社村民变“股民”利益不受损
两个试点村反馈的“村改居”试点工作问题清单中,村民关注点基本集中在自身“身份”改变后自得利益及村集体权益是否会被弱化上。
针对这些问题,武江区坚持以“‘村改居’村民利益不受损”为原则,保持管辖范围不变、“两委”班子职数不变、集体资产权属不变、集体资产权益不变等“六个不变”,消除村民顾虑。同时,在原村民转化居民身份权益发生变化时,该区把群众需求和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最大程度增加群众权益,力争“村改居”得民心、出成效。
“现阶段,我们通过做大做强村经济联合社,逐步推动村经济联合社公司化,固化村集体和村民资产,让村民变‘股民’,继续享受相关分红。”李远贵介绍,武江区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改革工作首位,建立改革激励导向,发挥好政策红利的牵引带动作用,让村民权益在改革中“有增无减”,提振群众改革发展信心。
记者还了解到,武江区通过“奖补激励”激发试点活力。“村改居”后设立的社区居委会,区政府将持续3年按照20万元/年的标准对其予以奖补,社区“两委”成员将按照每人3万元/年的标准给予补贴,全面激发村委干部和村民的积极性。
“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村民们对‘村改居’都充满期待,希望能通过这项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形成全区合力,解决一些村内的历史遗留问题。通过优化村委职能,推动村资源资产盘活和流动,推进红星建设成为韶关中心城区重要功能区。”陈柏松说。
来源: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俊
编辑:张惠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