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静雯:好厉害的村支书!

时近中午,在新丰县沙田镇下埔村早禾坑自然村村口,一群村里的年轻小伙在年长村民的带领下拿着铁铲和扫帚,卖力地清理村口新铺好的台阶和村道周边的尘土。台阶由大小不一的石子铺成,旁边点缀着一丛丛绽放的玫瑰。这个经发动后村民自愿拆危旧房、腾出闲置园地,由村党支部带领、村支书带头、村党员代表和群众自发投工投劳,集全村力量搭建起来的小型休闲广场已初见雏形,不久以后,这里将成为早禾坑乡村旅游革命老街区域和党员教育基地的起步点。



建设一新的下埔党建文化广场。


2017年6月村级组织换届结束后,新丰县以“云髻红枫”党建品牌引领乡村振兴,在全县7个镇(街)打造13个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成效明显的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13个示范点你追我赶、奋力争先,开出一丛丛灿烂的花朵。其中,下埔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做法得到市、县领导的高度肯定,“不等不靠、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勇争先,‘没钱也要干,群众就是最可靠的力量’”的新时代“下埔精神”在新丰广为传唱。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潘静雯虚心向老长辈学习。


说起新丰县沙田镇下埔村,除了“下埔精神”远近闻名,还有一位年轻踏实的村支书让人津津乐道。


生于1982年的潘静雯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努力奋斗,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每当她从繁华的大城市或者附近美丽富裕的农村回到家乡下埔村,看到村民收入不高、生活条件困苦、村里没有幼儿园、没有文化休闲设施时,心里往往很不是滋味。“我觉得我应该为村里做点什么,为村里改变点什么,于是我就决定要做一名村干部。”潘静雯告诉记者,她把想法告诉了家人,家人都很支持,希望她能为家乡做点实事。


2014年村“两委”换届,潘静雯毅然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厚职,义无反顾地回乡参加村委会主任竞选,成功当选并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村里条件艰苦、事务十分繁重而且待遇较低,潘静雯年纪轻也没经验,不少村民对她的工作能力产生质疑。“为了让更多村民了解我,支持我,我写了一份自我介绍和对村里未来发展的构想,挨家挨户地把材料发到村民手中,并和他们沟通交流,加深了解。”潘静雯说,在聊天中,她深切感受到村民对想过上美好生活的向往。


秉真心、办实事,潘静雯以实际行动不断刷新村民对她的看法。潘静雯上任以后,努力克服村“两委”干部不团结、村民不理解、村情不适应、村账只有1.5元“启动资金”的困难,想方设法提高村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


“我经常召集村里的42位党员、33位村民代表、18位队长到村委座谈,鼓励他们支持村‘两委’工作,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共同商量村集体发展大计。”潘静雯说,“我还常常找村里的老支书、老党员谈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争取他们对村里各项工作的支持,使他们紧密团结在村“两委”的周围。”


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支部学习制度,每月带头为村“两委”干部和支部党员讲党课1至2次,以“一事一议”决定村里的大小事项,坚持“三务”公开……在这位勤奋努力的村支书、主任的带领下,下埔村党支部的组织力明显提升、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牢固,潘静雯也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于2017年7月高票继续当选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


“今年过年我也留在了村里,和大家一起打篮球。”潘静雯说,村里经常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也带动了乡风文明,还凝聚了党心民心,到目前为止,全村已实现“小事不出队、大事不出村,四年零上访”


发挥下埔精神  建设美丽乡村




去年,省委吹响了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号角,下埔村作为非省定贫困村和非典型村,没有上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然而,全村党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依然热情高涨,说起新农村建设,大家都热血沸腾、信心满满,全因村党支部一班人为民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不等不靠、舍小家顾大家,以“下埔精神”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去年8月份新丰县提出打造“云髻红枫”党建工作品牌,下埔村作为非省定贫困村和非典型村,积极响应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在没有上级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不等不靠,积极开展“云髻红枫”党建示范点和新农村示范村“双示范”创建工作,而且敢于带头啃“硬骨头”,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先行先试、敢想敢干。


在全村基层党建示范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双示范”创建动员会上,党员群众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带着锄头和铲子来开会。潘静雯含着热泪对大家都说:“我们村没有1400万,但下埔有你们,你们就是我们的1400万!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现有资源,比如石头、竹子、木头等,加快新农村建设!”动员会结束后,所有党员群众纷纷撸起袖子、拿起锄头和铲子、清理杂草和石碓,积极投入到下埔村净化美化绿化等新农村建设中。


没有建筑材料,全村党员、队长代表、妇女代表、退伍军人带着群众,冒着酷暑跑遍附近三个乡镇到处捡石头,用石头铺起下埔村党建文化广场的路基,盖起广场周边的围墙;没有篱笆,100多户村民无偿贡献出自家竹林里的竹子用来裹篱笆为村道增添景致;没有花木,村民自发投工投劳在村道旁、广场边除杂草种鲜花……每次捡石头,潘静雯都冲在最前面,告诉大家哪里有石头、和大家一起捡石头、一起劳动,“爱捡石头”的村支书因而得名。


村党支部引领全村党员群众义务参与“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行动,激活了提升组织力的“一池春水”,成就了“下埔精神”,带动了全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在的下埔村党建文化广场,小桥流水、红花绿树点缀其中,村民闲时可在石头桌凳旁交谈休息,在宣传展板前浏览学习,在广场上开展文体活动,广场旁的围墙成了村民常挂在嘴边的“民心墙”,将大家凝聚在基层党组织的周围。



发展特色产业  引领村民致富


村里的黑山羊达到800多头。

目前,下埔村奇异果种植面积已近1000亩,有效带动了村民致富。

党员带头,带动贫困户种植牛大力,目前,规模达到600余亩,继续扩大全村种植规模。

奇异果基地。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过去,下埔村作为纯农业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非常慢。经过调查摸底,潘静雯等村党支部一班人发现,下埔村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也有一批在外打拼后愿意回乡创业的党员,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发展“一村多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老党员潘当华告诉记者,在村党支部的支持和鼓励下,他们一家前年开始种植进口奇异果,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刚开始种植奇异果的时候,遇到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最初的一年,他们家的奇异果产量才几千斤。了解到村民发展特色产业遇到的困难,村党支部从河源等地请来了农技专家,帮助村民解决种植难题。“今年我们种了600多亩奇异果,预计产量将达到10万斤。”潘当华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潘当华的带动下,周边的村民经常到奇异果基地帮忙,对种植奇异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现在,合作社的社员已经发展到20多户,全村奇异果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大部分去年已经成功挂果。“我们去年一箱5斤装奇异果卖到了150元,开园才两天就被珠三角的客人全买光了。”潘当华回忆道。


在村党支部的积极引导,以及村“两委”干部的带动下,村民利用闲置土地种植牛大枥、山姜、花生和凉粉草等经济作物,条件较好的村民养起了蜜蜂和黑山羊,村党支部还贴心地帮助村民解决花生油、蜂蜜等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办好民生实事  让村民更幸福


支书带领妇女代表义务捡石头建设家乡。


潘静雯到任后,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花了很多时间倾听村民的意见建议,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和所盼,不但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下大力气解决村民最关心、最关注、最在乎的问题。


“我们去走访了每个村民家庭,坐下来和他们促膝长谈,平时,我们利用召开党员、队长、村民代表大会或者他们吃工作餐的机会,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潘静雯说,听到村民反映村里没有幼儿园、也没有卫生站,更没有像样的文化和休闲设施,他们心里都很不是滋味。四年来,她带着村党支部一班人积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一共争取了1000多万元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


这几年,下埔村投入160万元,兴建了村党建文化广场和村卫生站,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投入60万元,在全县兴建了第一所农村公立幼儿园,解决了18个村小组幼儿上学难的问题;投入20万元改造下埔村小学,完善学校教学设施,改善了村级办学条件;每年资助家庭困难中考上大学的本科生5000元、大专生4000元;投入近60万元,连续3年为全村村民购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还多次争取县卫计局组织医务人员到村里免费为村民进行体检、派药,切实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村民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也正是因为这三年多与村民“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打下的基础,村民对村支书、对村党支部更加拥护和信任,对村“两委”工作也更加支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更加充满信心。


化解矛盾纠纷  维护和谐稳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现场调解村民纠纷。


走进下埔村公共服务站,《来信来访、纠纷排查登记簿》《调解纠纷业务登记簿》《调解卷宗》等文件资料摆放和整理得井井有条,里面详细记录了去年换届以来,村党支部一班人化解村里的矛盾纠纷付出的努力。


“我们的手机都是24小时为村民开机的,谁家有困难、有矛盾纠纷,只要他们打电话给我们,我们都第一时间了解情况。”潘静雯告诉记者。


在潘静雯的带领下,村干部做调解工作既讲究方式方法,又形成了统筹安排、分工配合的高效工作模式。“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我们会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居、朋友等参与调解,也会邀请大家比较认可的公道正派、德高望重的村民参与调解。遇到特殊问题,还会邀请具有专业知识、特定经验的村法律顾问参与调解。”潘静雯说。


根据纠纷的具体情况,村党支部会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本地风俗和历史遗留问题,耐心疏导,在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潘静雯说,在每宗纠纷调解结束后,调解干部都会及时详细记录调解过程,形成对调解工作的经验总结,并整理好来访来电的相关资料、调解协议等,用心制作《调解卷宗》。“制作卷宗不但有利于调解双方按照调解结果履行相关责任,无论任何一方反悔都能有据可依;还对同类纠纷的处理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村干部在做类似调解工作时,可以将其他人的调解方案给村民参考,让村民更好地接受调解。”


下埔村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进行深度融合的做法,不但及时有效解决了基层的矛盾隐患,还切实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记者手记 ★

新时代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标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给广大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曾经的下埔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薄弱、村容村貌破落,村里几乎没什么产业、经常有村民上访。放弃大城市高薪厚职的潘静雯义无反顾返回家乡当一名村干部以后,团结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打基础、强服务、树品牌,形成了新时代全民不等不靠、舍小家顾大家、积极主动作为、敢于奋勇争先、没钱能做成事的下埔精神,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兴旺,促进了乡风文明,加速了乡村振兴。潘静雯带领的基层党组织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潘静雯也成为了新时代村支部书记的标杆。


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巩固、人民群众向心力的凝聚、基层和谐稳定局面的实现,都要依靠基层党组织。要推动乡村振兴,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中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雁群在天空中飞翔,最重要的是领头雁。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基层组织中的“头雁”,头雁领飞、群雁跟飞,雁群就能“春风一夜到衡阳”。潘静雯作为新丰县沙田镇下埔村的“头雁”,带领发动党员、村民积极投身精准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在新丰农村基层树立起了一面旗帜。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乡村振兴需要潘静雯这样的领头雁,需要像下埔村党支部这样的“主心骨”和“贴心人,引领基层党组织共同开创韶关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出韶关贡献。


韶关日报记者 李方静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李方静 通讯员 陈志佳 陈贤君


图片:新丰县委宣传部提供、韶关日报记者 张伟

视频:王志珍

编辑:廖卓敏  朱海雯

责编:曹智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