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实现“双碳”目标作了最新的全局性战略部署。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之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双碳”目标传递了什么信号?推进“双碳”过程为什么需要先立后破?新型研发机构又当如何在其中发挥协同创新引领作用?笔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理事会副理事长吕建成研究员。
贯彻党的二十大“双碳”部署“先立后破”行稳致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先立后破的内涵是什么?推进“双碳”与能源发展之路,若未立先破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吕建成指出,保障能源安全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前提,稳妥地建立起安全可靠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后,才能逐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坚持先立后破,循序渐进地实现能源结构转型,这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问题,我们不能先砸了锅再找饭吃。”他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信息显示,我国2021年的发电量达到了81121.8亿千瓦时。其中,以煤炭作为主燃料的火力发电量依然占据首位,总量攀升至57702.7亿千瓦时,约为我国全社会发电量的71.13%。
吕建成解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多次提到要因地制宜,我国当下基本国情为富煤贫油、少气、多可再生资源,目前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仍然以煤炭作为主体能源。
“例如风、光、生物质、地热等新能源,各自有其资源分布的自然禀赋条件,若把现有能源体系推翻,那我们的生产生活等所有需要能源的地方,就会受到极大影响。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过程,我们对其长期性应该具备充分认识。”吕建成补充道。
碳中和——人类生存与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碳中和既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发展问题,如何走在低碳时代的前沿,是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碳中和发展何以影响如此之大?吕建成从产业转型及人类生活方面进行了解答。
关于产业问题,吕建成表示,因为工业企业、交通、建筑等产业都需要耗能,但目前我国每万元GDP产生的耗水耗电比例仍然较高。我国的技术体系、生产工艺及工业过程,技术仍未达到领先水平。
传统能源耗能指标高,就需要工业流程再造,也需要新型节能建材的使用等等,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若通过技术改造,首先让工业总需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耗能指标减少,这便可达成第一个工业过程所有的节能。
对比发达国家,吕建成指出,发达国家每万元GDP的产品能耗较低,国际上对能耗指标高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都有所约束。而这中间的差距需要靠科技创新、靠我国工业体系科技的基本水平保障的不断进步去不断缩小。“总书记提到我们要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强自立,我国以及我们科研院所也一直坚持科技创新,积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已取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效。”
立足全球碳中和发展宏观视野,吕建成娓娓道来,“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变化却有40多亿年的历史,人类的一生在这历史上微乎其微,人类的影响最终影响的是自己。人类应该要有这种觉悟,我们现在关注能源环境,其实是在关注人类生活的自己,关注我们在地球上的生存权。”
抓住天时地利人和增强智库服务水平
韶关是广东省获批的首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市。韶关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应如何抓住机遇,走出自己碳中和的发展道路?
吕建成认为,韶关碳汇及地热资源丰富,且具备冬冷夏热的气候条件,因此对能源的需求也较为旺盛。从过去工业开发到打造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需要抓住自身资源禀赋优势,高质量推动能源产业整体转型。
“我觉得很值得用科技的手段带着韶关去进行经济转型,它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这同时也是我们当初共建碳研院的初衷之一。去年丹霞论坛上我代表论坛组委会宣读《丹霞倡议》曾说,要打造一个韶关经济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服务广东、示范全国。”
作为碳研院理事会副理事长,吕建成为碳研院的发展及突破方向给予前瞻性指导。他表示,碳研院应该结合技术支撑单位的优势,为地方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库作用。坚持先立后破思维,为政府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案,在此过程中拉动企业投资,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获得持续需求解决及绿色发展与推广示范的多重效益。同时,要把党建工作和自身任务使命、发展愿景紧密结合,党员在其中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达到党建与科研双融双促。
“不要怕效率低,碳研院是大有可为的,一帮年轻人在这里,这个领域也是新兴的朝阳产业。这个行业我认为是‘不怕慢、就怕站’,只要铆足劲往前走,几年过去我们就能推出一个好的模式。”吕建成对碳研院的未来寄予厚望。
作者:通讯员 邝珺
编辑:罗奕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