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粤北生态屏障绿色发展最强音——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综述

作为全国重点林区、广东林业大市,韶关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现有森林面积1371743h㎡、林地面积1446366h㎡、林木覆盖率74.95%、森林蓄积量100669371m³,森林资源的核心指标数据均稳居全省前列,是全球北回归线同纬度上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块绿洲,素有“珠江三角洲生态屏障”和“南岭生物基因库”之称。曾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市、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名城等多项荣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对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森林城市建设作为构筑生态屏障、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36项指标和24项工程建设全部达标,森林质量稳步提升,森林布局渐趋合理,生态环境日益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态自信得到极大提升,奏响“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绿在心中”绿色发展主旋律。

先行先试立潮头 唱响敢为人先“主旋律”

创森行动之初,我市高水平开展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广东省韶关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7年)》,印发《韶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2018—2021)》《韶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方案》,从顶层设计上保障创森工作的正确方向,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善美韶关”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市环境风貌、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重要抓手,按照“一核七星、三屏六廊、多节点”的建设布局,高举全域创建大旗,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向县、镇、村延伸,着重打造“国家森林城市地级市—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广东省森林小镇—国家森林乡村”四级联动式建设新格局。  

“有了‘蓝图’和‘指南’,韶关随即便踏出高标准推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的第一步,其中首要的就是着力探索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持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探索完善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力争建成广东首个国家公园。”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大力加快完善南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助力生态产业“增绿、减碳、结果、创收”,打造粤北生态文明科研新高地;以“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油茶营造助推乡村振兴”为特色,成功竞选全国首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构建城乡一体的国土绿化体系,形成韶关国土绿化试点示范效应;还投入近90亿元实施300余个项目,实现山水林田湖草19项试点绩效目标全部达标……在全域创森的漫漫征程中稳稳扎下了一个接一个坚实的脚印。  青山绿水育灵蕴  高歌粤北屏障“奏鸣曲”

生物多样性维系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2019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全市物种资源进行普查,摸清近千种珍稀动植物和重点保护物种现状,建立了物种资源数据库。依托广东首个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基地——南岭基地启动建设,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种质资源收集保育与开发利用等领域深入研究,保护地内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均明显增加。  

积极开展林业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落实绿美南粤三年行动计划和新一轮绿美广东大行动要求,综合采用“造、改、封”等措施,积极开展碳汇造林、森林抚育、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和天然林保护修复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近4年,全市累计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造林更新)面积75100hm;大力试行“先造后补”“以工代赈”“一造三年”等多种造林机制,完成碳汇工程(高质量水源林)造林16213.13h㎡、退化林修复28927.7h㎡、森林抚育195145.47h㎡,新建、提升生态景观林带73.1km;出台《韶关市封山育林实施办法》,全市新增封山育林30223.87h㎡,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积极开展矿山治理及土壤修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提升管理能力等4方面65项工程,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其中,矿山生态环境精准治理工作成绩亮眼,真正实现了“荒山复绿”。9家矿山被列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35家矿山被评为省级绿色矿山,凡口铅锌矿矿山和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获评“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截至2021年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557.1h㎡,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率86.8%,曾经的滚滚泥流和机器轰鸣,如今变成清脆鸟鸣和枝叶摩挲声,奏响了美妙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重奏。

城乡绿化探新路 同绘森林城市“五线谱”

据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结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336”计划及县城提升“439”计划、乡镇(镇街)提升“139”计划,开展系列城区绿化景观品质提升工程,提升城区绿化水平,让森林走进城市;加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推进镇村绿化率不断提高,让森林环绕乡村。  

以浈江、武江、曲江三区为核心,着力实施“绿意韶城”“景观道路”“绿色游园”等工程,不断提升城区绿化品位,打造特点鲜明、功能突出、生态文化内涵深厚的城市森林体系。在城市建成区700多公顷山体森林基础上,通过实施林相改造、城区公园绿地建设、水岸道路绿化美化,新建生态停车场29处,重点打造张九龄纪念公园、拾贝湖公园、韶州公园和林桥公园等民生亮点工程,道路和水系绿化提升1300多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道路绿化率、水岸绿化率等重要绿化指标分别提升至44.99%、93.43%和93.31%,实现了口袋公园星罗棋布,万里碧道绕城环抱,网红公路穿城过街,城市绿色脉络日益完善,森林树种丰富多样。  

此外,全市7个县(市)均已获得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备案;翁源江尾、仁化长江等5个小镇荣获“广东省森林小镇”称号,南雄水口、乐昌五山等11个乡镇也正积极争创;打造了48个“山绿、水清、天蓝、景美”的国家森林乡村,建成了39个绿美古树和绿美红色乡村;实施古驿道沿线生态修复治理、乡村绿化美化和石漠化公园建设项目,绿化提升南粤古驿道沿线150km,南雄市梅关古驿道重点线路生态修复项目更是入选“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文化生态互促进 奏响绿色发展“新乐章”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需要全民的支持和参与,我市将义务植树纳入全市重要政务活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参与“党员先锋林”、珍贵彩色示范林建设和群团组织营造“巾帼林、青年林、抗疫林”等主题林建设。积极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联动,通过主题党日、团建活动、送苗下乡等形式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新建、扩建义务植树基地718.3h㎡,打造全民义务植树基地65个;扎实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搭建了创森云植树平台,让“植绿、爱绿、护绿”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了浓厚的“全民植绿”氛围。创森以来,全市累计参与义务植树660万人次、植树2720万株,林木保存率达90%。  

创森期间,我市林业系统积极聚力创新全域创森活动形式,持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创森的群众知晓率和支持率。如面向全体市民开展“市树、市花”评选活动,评定樟树、兰花为我市“市树、市花”;组织开展“森林城市·绿美广东”21城同创、城市徒步等创森主题活动;精心制作创森主题宣传MV“创森Mojito”、主题曲“善美韶关·绿满山川”;充分利用古树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十大“樟树王、榕树王和银杏王”评选活动为推手,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结合党员报到和社区入户,开展创森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据统计,当前我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知晓率、支持率、满意度均达到96%以上,广大市民已成为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全域创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市还将创森工作与推动林业产业发展、惠农振兴相结合,积极探索林业资源资产价值化实现机制,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生态兴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的发展思路,走生态与产业双赢的新型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一是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契机,依托农林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和打造了一批以茶叶、油茶、中药材等绿色惠民产业为主体的优质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二是优化整合森林资源,打造富有韶关文化元素特色的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和森林旅游重点品牌;三是全方位落实林业碳普惠精准扶贫,全市10个县(市、区)93个村开展林业碳普惠申报,完成交易124.36万吨,实现交易额3075.3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助推林业产业和乡村振兴发展。  

如今,我市形成了特色经济林基地、竹木精深加工、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四大产业蒸蒸日上的发展格局,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30.53亿元。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今后,我市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扛起生态建设使命担当,统筹推进绿美广东大行动及市县镇城区品质提升绿化美化等生态工程,把我市建成森林生态体系完善、林业产业发达、林业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森林城市,做大做强韶关独特生态品牌,为全省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重要生态支撑,为实践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韶关路径”,谱写韶关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韶乐”,奏响粤北生态屏障绿色最强音。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海涛

编辑:蓝洁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