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行西京古道的志愿者——记韶关文史作家许化鹏

“许主席退休后比上班时更忙了。”乳源一位文友在电话里对我说,他说的许主席是我的朋友许化鹏。退休前,他是乳源县社科联副主席,文史写作是他除了本职工作之外的挚爱。他曾对我说:“我不是文史专家,我只是一名文史作家,为地方历史文化而写作30多年,2010年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  

许化鹏行走在西京古道上。 钟华 摄

我问许化鹏:“老兄啊,文友们都说你忙,究竟你在忙什么?”性格开朗的他哈哈大笑道:“忙西京古道,那里的事儿我几辈子也忙不完啊!”  

自幼在西京古道边长大的许化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被乡人视为寻常石阶路的古道所承载的“岭南记忆”,从此,他开启了用自己的一生与古道相守、相知、相惜的历程。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他独自一人用脚步“丈量”着这条曾经“来者来,往者往,熙攘交错,累如贯珠”两千年的古时要道。  

许化鹏田野调查。罗贵亭 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几十年的坚韧不拔,许化鹏撰写和发表了多篇关于西京古道的论文,出版了《西京古道行》专著,渐渐揭开了尘封千年的西京古道,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曾一度被世人遗忘的“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西京古道”的历史地位,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认可。  

《广州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了题为《用脚步丈量西京古道》的长篇通讯,给许化鹏做了这样一份“成绩单”:  

——撰写《西京古道行》专著,是韶关最全面挖掘和研究西京古道历史文化的著作,促成了西京古道在2016年列入广东省南粤古驿道六条保护利用和八个示范段之列,促成了西京古道201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古道”之一。  

——在西京古道旁发现了湮没于历史迷雾中的唐代韶州东平山正觉寺遗址,该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一花五叶”的沩仰宗祖庭之一和弘法最盛之地,是祖师仰山慧寂的涅槃之地。该寺于2015年12月1日奠基重建。  

——在西京古道梯云岭下发现了朱德元帅祖居地。朱德嫡孙朱和平将军2018年3月24日亲临祖居地考察时说:“爷爷常说我家祖籍在广东韶关,今天终于回来啦!”朱德元帅祖居地的发现引起了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朱德元帅祖居地纪念园的建设正在筹划中。  

——在西京古道南岭地区挖掘发现了古道系列传统文化:古民俗舜帝文化、南岭观音文化、石阶除道文化,并独立完成非遗申报材料。舜帝文化“圣祖祭”,南岭观音文化“契娭生日”和“西京古道石阶除道”,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被列为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调查挖掘、搜集整理西京古道传说故事200余个。目前,广东正在开展深入古驿道修护和活化利用,拟将南粤古驿道建造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华夏文明传承之路。西京古道传说故事将成为古道活化利用的重要支撑。

从这份“成绩单”上,我清楚地看到了许化鹏的悠悠古道情。  

说起西京古道情,许化鹏津津乐道,一发难收。他说:“我出生在古道边的一个小山村,从村里到镇上隔着一座大山,一条古道弯弯曲曲宛如母亲的臂膀,从山上穿过到镇上,那是一条石阶路,路面上的石板很光滑,每当大雨过后,看不到一丝灰尘,远远望去,光亮亮的。石阶路上留下了我春日‘天光光’的童谣,夏日热辣辣的汗滴,秋日捉迷藏的足迹,冬日打雪仗的笑声……我从古道上走出来,或许注定就要回到古道上去忙活……”  

1985年5月,许化鹏被乳源县文化局招聘录用,正式上岗后的第一项任务便是编写《乳源文物志》。后因工作变动,他离开了文化部门。然而,他对西京古道的研究却一直在自发进行着。有人说他“呆”,也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他当作没听到,从没动摇研究古道的初心。我问许化鹏:“几十年前你研究西京古道,出于什么动机?”他说:“因从事文物工作而经常行走在‘芳草碧连天’的西京古道上,日久生情,走多了,对古道也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渐渐地感到古道宛如一条时光隧道,涉足其间,昔日的喧嚣与热闹、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仿佛就在眼前,古道曾经有过的辉煌可以让人感悟。沿着古道,无数次重踏先人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勘那历史人事发生的现场,寻找历史的留痕,总觉得是一种有趣、鲜活、生动的追踪。”  

听了他对古道的真情流露,我不由自主对这位三十多年如一日,锲而不舍、默默无闻、不忘初心、一如既往与古道长相厮守的兄长平添一份敬意!  

三十多年来,许化鹏研究西京古道的“古道漫行”中充满了传奇色彩。晨光里启程,暮色里歇息,栉风沐雨,筚路蓝缕。“通常都是节假日去古道调查,一去就是一两天。”许化鹏说。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天黑了都要在附近村民家里借宿,所以每次去古道,他除了带上雨衣草帽,电筒卷尺,相机纸笔等必需品,还得带上一两天的干粮米菜,大包小包如“回娘家”似的。许化鹏有时还会赶在农历初一、十五和一些习俗节庆日,守候在仙庙或现场。“每当这些时候,一些老人就会结伴而来,我会趁机跟他们聊天了解情况。”他惬意地说。  

靠着30多年几乎所有节假日和空闲时间的实地探访,织就了许化鹏上千次来回“丈量”古道的历史;靠三十多年来辛勤耕耘的“颗粒归仓”,积累了数以百万字计的第一手资料。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十多年的春来冬去,终于迎来金秋,许化鹏成了韶关著名的“西京古道通”。  

说到三十多年的风雨兼程,许化鹏遇到过不少的“惊险镜头”,他述说了其中的“四过”:即被大狼狗追咬过,差点被凉亭瓦顶坍塌压过,野外突发急病昏厥过,骑车差点跌入悬崖过。  

“回忆起来,最令我毛骨悚然感到后怕的是仅仅差七八十厘米就跌落悬崖的那次。”许化鹏说那次肯定是阎王爷“放过”他了。有一次他自驾摩托车去古道调查,回程途中天色已晚,摩托车行到一个正在维修的公路桥边,突然撞在一个小沙堆上,车往内侧翻人摔在地上。当他站起身一看,半步之遥就是万丈深渊,他双腿颤抖瘫软在地上,浑身冒汗似如水泼,足足半个多小时才爬起身来,推着摩托车,步履艰难行程十多公里才回到家。我静静听着他讲这个惊险故事,不由打了一个寒颤。  

另一次,许化鹏到古道上一个破败的凉亭做调查,他说:“当我走入亭中俯身抄写镶嵌在墙上的古碑碑文时,突然感觉到头顶上有细小的灰尘往下掉,我的第一反应是有蜈蚣,生怕掉在脖子上。说时迟,那时快,我条件反射拔腿从亭中冲出。就在我刚冲出亭门的一刹那,整个凉亭残破的砖瓦梁架瞬间坍塌了下来,我惊魂未定眼巴巴望着原本站立处顿时变成的废墟,心简直要跳出来!”  

许化鹏的这些惊险故事,以前从没听他说过,想不到这位老兄在他的“古道漫行”中,经历了那么多危难。从他身上,我又一次看到了一位执着的作家淡泊豁达的精神风采。他风趣地说:“回想起来,正因有这些‘惊险镜头’才显得精彩!”  

成功永远属于勤奋而又执着的人。许化鹏先后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主编的大型工具书《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的编辑工作和《广东名胜古迹辞典》的撰写工作。  

专著《西京古道行》首发式上,广东省政府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发来贺信。贺信写道:“在中央和我省正大力进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候,你们举办《西京古道行》首发式,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因为乳源的西京古道,是东汉开凿、至今有两千年悠久历史的南北交通要道之一,是迄今保存较好的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而许化鹏同志的这部大作,是研究这条古道的首部专著,视野全面,资料丰富,论证翔实,通俗易懂,有史实性,有可读性,是可以作为我省将古道文化申请海陆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之一,亦可作为研究和推广古道文化的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特表热烈祝贺!”  

许化鹏介绍道,自2014年出版《西京古道行》后,他坚持不懈地做西京古道这篇大文章,还成功创作了三首歌唱古道风情文化的歌曲。2017年,广东电视台以《西京古道行》为蓝本,拍摄了《南粤古驿道》大型历史文化系列纪录片《西京古道》一至五集,许化鹏担任本记录片的文史顾问,他的原创歌曲《西京古道》也被选为该片的主题曲。2018年,在西京古道评选中国十大古道工作中,许化鹏在家里“闭关”50多天,独立完成20多万字、100多幅图表的申报材料。2016年以来,在西京古道列为广东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中,许化鹏比在职时还忙,夜以继日奔忙在西京古道上及其各项工作中。2017年,经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批准,许化鹏入选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可谓天道酬勤,实至名归!  

西京古道不仅给乳源、韶关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文化和旅游效应。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梅关古道、西京古道等南粤古驿道、古村落活化利用力度,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树立文明乡风。”2016年,省政府下拨西京古道保护利用专项经费共1000万元,2018年省政府下拨西京古道修护经费4000万元。2018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暨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活动8月下旬在西京古道文化重地乳源县大桥镇举行。  

沧海桑田,古道逢春。西京古道的活化利用,将推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和文化、经济发展绽开艳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这就是许化鹏30多年来义无反顾,锲而不舍甘为西京古道文化志愿者的初衷、梦想和情怀!  

2015年,许化鹏光荣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西京古道的活化利用离不开他,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西京古道离不开他。我问他:“退休后还一刻不停地工作,有没有相应的报酬?”他微笑道:“我是西京古道文化的终身志愿者!”还赋诗一首:西京古道悠悠情,相守相知相惜行。脚步量尽路不尽,无悔做回古道人。  

文史凌云志,悠悠古道情。许化鹏不遗余力,为再现西京古道上千年的宏图壮景燃烧着自己的余热,奉献出晚年的霞晖……

文字:李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