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对焦一座城市的历史。
从老城的大街小巷,到韶关新区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从事新闻工作35年、韶关日报摄影记者童铜韶始终坚守在第一线,以镜头为笔,数十年如一日地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韶关老城区的旧貌与新颜、韶关新区的不断发展建设、韶关“东进、南拓、西融、北优”推进过程中的诸多宝贵镜头,对于韶城十年来的发展变迁,童铜韶是亲历者,是见证者,更是记录者。
定格精彩历史瞬间
“还没来报社工作时,就接触过摄影,当时只是个人兴趣,拿着相机记录下生活的美好。”1987年,25岁的童铜韶来到韶关日报社,当时有两个选择在他面前,一个是文字记者,一个是摄影记者,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摄影记者,一直到今天,他在这方土地用镜头讲述故事35年,将摄影从个人爱好变成人生事业,他也从摄影记者变成了图片总监、新闻中心总监。
“我拍的照片主要的还是新闻图片。”翻动着电脑上罗列整齐的图片文件夹,童铜韶说,“韶关的高楼我都爬过、乡村我几乎都走完了。”当记者问到这些年拍摄的故事,童铜韶打开相册骄傲地说。屏幕上一张张照片滑过,定格了无数具有历史意义的韶关精彩瞬间,身为摄影记者的他为讲好韶关故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
30多年来,童铜韶共有110多幅新闻摄影作品获得国家、省相关奖项。而他本人先后被评为“韶关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广东省抗洪救灾模范个人”“韶关市劳动模范”“韶关好人”等,2006年和2009年两次荣获中国地市报“百佳摄影记者”称号,2010年被聘任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 记录城市发展变迁
“以前有很多断头路的,现在都没有了。”作为韶关城市变迁的见证者,在童铜韶眼中,韶关城市的道路也是体现韶关变化的一大线索。芙蓉隧道、丹霞大道、阅丹公路、韶新高速等等,每当了解到那一地段要修路,那个重大项目动工,他都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拍下动工前的原貌,之后还会跟进建设现场、以及竣工通车的画面。
“印象最深刻的是丹霞大道北项目,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建好了。”童铜韶说,“丹霞大道北南起工业中路、北接朝阳路,不仅缓解了工业大道的拥堵,为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还把武江区给盘活了,带动了沿线土地开发升级。”
谈及30多年来记录韶关发展变迁的感受,童铜韶表示,“在我拍摄韶关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韶关城市建设方面是发展得非常快的。从事摄影工作以来,我目睹了韶关新区从荒山变成现在的高楼大厦的发展变化过程,见证了韶州大桥竣工通车、南水水库工程正式通水、韶州公园开放、丹霞机场通航等重大历史时刻,韶关城市发展也展现出蒸蒸日上的新景象。”童铜韶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韶关的发展变化,让现在的年轻人能最直观地感受到韶关发展变化的过程。
描绘乡村新面貌
“工作之余我也会拿着相机四处走走,拍拍城市的大街小巷,或者到乡村拍些人物、花海和自然风光等等。”童铜韶告诉记者。
“最常走的就是阅丹公路,沿路的风景太美了,可以拍到丹霞美景,美丽的新农村,还有金黄的稻谷,去了好多次。”童铜韶说。
在童铜韶的办公室里,7个大大的箱子装满了照片的底片、光盘,桌面上放着3个存满图片的硬盘。“拍了30多年,究竟拍了多少张照片,我也没数过。今年我就要退休了,等退休后有时间,我再好好整理这些年拍的照片,尤其是很多韶关的旧场景、旧照片,比如说像百年东街,我已经整理出了新旧对比照片。以后也还会继续拍下去,通过图片的方式续写韶关发展的故事。”童铜韶说。
整个采访过程中,“路”是童铜韶提到最多的一个字。他说,道路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城市要不断延伸、更新,首先是要建好它的坚强“骨架”——道路。
回顾过往,十年来,韶关道路里程不断增加,已基本建成“八高三铁二航”的交通网络,“内畅外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变得更加完善,一条条公路如同一条条大动脉,带动着城市的发展。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嘉宁
编辑:张惠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