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地处南岭山脉南麓,居浈江中游,粤北第一古郡,自古著称为“古之福地”。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春,析南野县南乡地设置始兴县,“始兴”一名始此,有1700多年历史。现为韶关市辖县,中国最美小城。在古代原始交通状况下,主要河流有浈江、墨江、澄江的始兴县,应该是连通粤赣两省的水运交通枢纽。不管是古代始兴,还是现代始兴,这里都钟灵毓秀,既是人才辈出之地,又是才人青睐之地。
汤显祖(1550-1616年,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曾游览过始兴,并留下《始兴舟中》等脍炙人口的诗文。我们知道,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但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三部六卷。晚年的他回到临川,把精力都用在戏剧和诗文的创作中,把自己经历的风雨,感受过的人间悲苦,都融入戏曲和诗文作品中,在作品中诉说愁思、寄托希望,这期间他的作品明显充满了忧愁。家喻户晓的戏曲《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和七绝《始兴舟中》都是创作于这个时期。《牡丹亭》故事的发源地“牡丹亭”位于与始兴相距百里多的浈江上游的江西省大余县城东北古南安府后花园中。也许,他游览牡丹亭后,把在生活中耳闻目睹的青年男女爱情遭遇激起的创作灵感移植此牡丹亭中。《始兴舟中》的发源地则是在始兴,也许,他带着愁思从大余坐船来游始兴,看到始兴的优美风光,忧郁的情绪得到释放,便创作了这首短小精悍的《始兴舟中》。
《始兴舟中》充满生活气息,属于绝句中的经典诗作,全诗28字,诗文是:“石墨画眉春色开,有人江上寄愁回。转风湾底曾回烛,新妇滩前一咏梅。”
诗用仄起平收的创作方法,以“上平十灰”的“开、回、梅”为韵脚,含有“压抑”与“推展、阔大”的矛盾韵味。品读《始兴舟中》这首短小诗文,仿佛让人荡舟江中,又仿佛徜徉在一幅山水画卷中,透露着淡淡的忧愁,也释放出无奈的忧郁,给人一种别致新颖、淳朴唯美的思念感、舒畅感。
第一二句“石墨画眉春色开,有人江上寄愁回”起承之语,直写伤感。“石墨画眉春色开”,起,描眉化妆,为愁铺垫;“有人江上寄愁回”,承,写愁思之因。妇人用石墨精心描画蛾眉,如春天般娇艳的容颜在梳妆镜里满镜铺开,但有人(指夫君)给在外漂游的妇人寄来了惹来相思与飘零之愁的书信。汤显祖借妇人的遭遇指代自己,用短短的两句描写妇人细微动作的诗句把情调渲染得孤独伤感,流露出淡淡的忧愁。
第三四句“转风湾底曾回烛,新妇滩前一咏梅。”写得妙不可言。“转风湾底曾回烛”是转折,转得新颖,让人难以预料,“孤独、伤感、忧愁”,本应灭烛睡觉,苦闷床头,但作者甚为有趣,偏不写灭烛苦思,而是转写船行至江水转弯的地方把撤了的灯烛又重新拿回来挑亮燃烧(回烛),于是眼前出现了一幅令人难以想象的美景——“新妇滩前一咏梅”:灯光下,妇人像新婚姑娘一样美丽,恰如我要为之吟咏(一咏)的梅花。这出神入化的转合,使诗画境都极为唯美,意境立即由消极向积极升华。这湾头、这船、这灯、这妇人不正合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吗?一个“新”字、一个“梅”字,传达了多少信息?新为美、新替旧,这“新妇”,让人心中豁然一亮——愁苦、忧郁算什么?事物总要向前,新而美的事物总要战胜旧事物。做人就要像梅花一样不畏艰险、迎难不屈、傲然盛开。“梅花”是于无中生有的借代,是美丽、更是精神。这也是这首小诗的经典所在。试想,如果汤显祖没有这种梅花傲骨的精神,在他晚年弃官归里后能潜心写作并成长为中国戏曲“鼻祖”、文学家、一代文豪吗?
一首小诗,四句话,“起承转合”安排得精致绝伦,在叙说愁思中给人惊喜、给人美感、给人启迪,这就是经典诗文的特色。
人,总有不顺、总有忧郁。但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忧郁的时候,要释放自己。人,是需要梅花精神的。
文化需要发掘,更需要传承,作为文化名人的汤显祖流传下来的关于始兴的诗作并不多,这首《始兴舟中》是其诗文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对宣传始兴的历史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始兴人当好好地赏之、用之。
作者:陈义禄
编辑:蓝洁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