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老师来和你‘握握手’。”一名患儿坐在康复教室的椅子上,臧宝郁轻微俯身,握起宝宝的手,为他按摩着肌肉。
臧宝郁在为患儿做康复治疗。
这是臧宝郁每日的工作常态。他口中的宝宝是2周岁还不会爬、3周岁仍不会说话……甚至是身患颅脑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自闭症、智力落后、学习障碍和多动症的患儿。虽然这个世界多姿多彩,但这些在患儿眼里都是陌生、无法感知的。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感知世界,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治疗师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牵着这里的每一名孩子一步步“走”向健康。今天的主人公臧宝郁便是其中一员。
初心不变幸福一直在累积
2018年6月,从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毕业后,臧宝郁来到市妇幼保健院成为一名康复治疗师,为功能障碍儿童做康复训练,爬立、翻身、行走……这一晃,已有3年。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康复一个孩子,便挽救一个家庭。”臧宝郁说:“选择这个专业的初衷,也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帮助一些折翼的小天使最大限度地重返社会、重返家庭、重返生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健康康地成长。”
在他看来,儿童在脑、肢体功能康复上的可塑性更强,孩子能接受专业康复愈加重要。
3年来,他不断通过书本学习、向科室领导及骨干同事虚心请教、查阅文献等方式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如今,他已然成为一个手法精湛的康复治疗师,特别擅长脑瘫患儿的物理康复训练、孤独症患儿的感统训练等。“每当看到这些折翼天使在我的精心康复训练下,一天比一天好起来,那一张张笑容、那一声声感谢,我都深深体会到一份责任感和满腔的自豪感。”臧宝郁告诉记者。
然而,工作之初,臧宝郁没少碰壁。起初,他以为自己肯定没问题:自己喜欢孩子又兼具专业知识,肯定能收获很多孩子的喜爱。但是现实让他措手不及:训练时,孩子们有的大声哭闹、有的调皮捣蛋、有的听不懂指令……状况频出。
如何早日突破这一窘境?在不断地摸索下,臧宝郁开始明白只有喜欢并不够,除了足够的专业知识,还得学会站在孩子的视角上看世界。渐渐的,他跟孩子们相互接纳了彼此。在每天跟孩子的接触中倾注了更多的真情和温暖。在康复治疗下,患儿能够站起来,迈出人生中的第一步;张开嘴巴,喊出人生中第一个汉字……看着这些令人欣慰的康复成效,臧宝郁直言:“即使过程再艰苦,只要结果是好的,我都甘之如饴。”
使命所致为康复介入鼓与呼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小钱妹已经10岁了。入职初期,因为参加她的8岁生日会,看着她面带笑容,右手颤颤巍巍,仍努力地切下蛋糕的那一刻,臧宝郁似乎看见康复治疗下的神奇“魔法”。
小钱妹是一名28周就出生的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不到1.19kg,身体各项机能发育不良,一直在康复科接受治疗,至今已有10年。截至目前,虽然右侧肢体功能仍有些受限,但是已经可以独自上学,融入社会。
“那时候,在生日会上,小钱妹开心地向我们炫耀着近期考试的试卷和‘三好学生’奖状,她脸上的笑容让我至今难忘。”臧宝郁回忆道。小钱妹的不断康复,无疑是提前康复介入的一个典型例子。
早产、黄疸、缺氧、新生儿低体重等高危因素虽然可怕,但是如果家长足够重视,经过正规及时的康复介入,孩子也可以像普通宝宝一样成长、上学、融入社会。
为了提高医院儿童重症康复水平,帮助更多重症患儿早期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及回归社会。臧宝郁告诉记者,近年来,科室先后引进冲击波治疗仪、经颅磁治疗仪等先进的设备,还开展早教中心、开设感统小组课,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同时,还积极运用综合康复模式(MACE)治疗,即从运动相关技能、生活自理、沟通交往、环境因素四方面,为患儿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治疗。
除此之外,科室通过定期开展义诊活动、组建家长培训微讲堂群、抖音直播科普讲解等方式,提高民众对康复介入的了解。
如今,随着康复治疗的深入,因宫内缺氧、先天性遗传代谢病一直在儿童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的霆霆,在他8个月时终于能够主动抬头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被诊断为孤独症的杰杰,从哭闹、抵触治疗师到能够和人眼神交流,慢慢能够接触陌生的小朋友……一个个患儿眼睛有神了,不再躲闪别人的目光,可以和我们进行简短有效的交流了。
对于幸福的滋味,每个人的体会各有不同。对于一名儿童康复治疗师来说,臧宝郁认为,用自己所学为孩子带来的良好康复效果便是最大的幸福。
当下,在党的引领下,市妇幼保健院迎来建院70周年,站在新征程上,臧宝郁正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带着一颗炽热的心,用心用情,牵着患儿“走”向健康,为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奉献自己的青春。
作者:邹方筱 叶清晓 林思雨 黄玉文
图片:由市妇幼提供
编辑:张惠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