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光明月 刻印团圆情——从传承张田饼印技艺到创新发展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仲秋时节,在新丰县梅坑镇张田村内,“笃—笃—笃”的木槌声总是如约响起。循声而望,是一个个坐如钟的手艺人,娴熟地使用各种刻刀,来回旋动着一块块山楂木、荔枝木,在方寸间来回钻、凿、铲、刻,制作成一个个印纹清晰、边牙均匀、立体感强的饼印——双龙云片、和合二仙、鸳鸯穿莲、八仙和鱼仔……  

这项被称为“张田饼印”的雕刻技艺,数百年来生成了一个用以制作月饼、米饼的小小模具,承载着粤北地区民俗文化特色和张田人的“创业史”,也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田饼印传承人张唐勇,从少年学徒到“张师傅”的成长时光。  

近十年来,张唐勇手里诞生的各种饼印,从粤北韶关的一方文化风情,走向了东南亚等国家,打造了“梦幻联动”的“联名款”文创产品,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文化旅游展览,也成为韶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活化利用的一个缩影。

“文创”家族玩转饼印300余年

穿过熙熙攘攘、忙碌着迎接节庆的新丰县城大塘街市场,街道边一间数平方米的小铺子,安静而略显逼仄。这是64岁老师傅张唐勇的小天地——立承精雕坊,里面除了摆着锯、斧、锤、凿、挫、刨等传统工具,还有切割、雕刻、手磨等用途的现代器械,花式各异、大小不一的饼印和木制品。谈及饼印的发展脉络,张师傅从角落里拿出了一个不起眼的盒子,里面藏有一个个斑驳的“传家”饼印,上面刻着各个张姓师傅的名字,落款于1921年、1935年、1938年……不经意间就串联起一个家族的饼印雕刻史。  

张唐勇介绍,这门祖传的雕刻技艺,还要从300年前说起。话说明末清初时,擅长木工活的张田人祖先,受邀为一位修建祠堂的大户人家雕刻“福”“禄”“寿”3个大饼印,以精美的制作获得不菲报酬。按照现在的说法,张田先祖是有胆识的“创一代”,尝到甜头后,便带领家人投身这一行当,藉此改善生活、发家致富,最高峰时全村有300余人从事饼印雕刻。  

“在1977年,我高中毕业后,就回乡参加劳动,闲时跟着我的父亲、哥哥们,从选料、锯木开始学习雕刻饼印,慢慢就走上了‘子承父业’的道路。”张唐勇回忆道,“后来,我又跟着几位老师傅学艺,那时候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和规矩程序,他们让我干中学、学中干,通过细心观察、不断摸索,慢慢地对饼印的图案、比例、线条的深浅粗细了然于胸。”  

俗话说“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傅”。简易的几案前,张唐勇一坐就是几小时,从利用废料练手开始,到掌握饼印雕刻的选料、断木、切块、阴干、设计图案、做饼模、打气眼、雕刻、打磨、包装等工序,这位少年学徒慢慢成长为“胸中有丘壑”、凭脑中的奇思妙想就能随心所欲创作的“张师傅”,雕刻那充满乡土民俗风情的传统图案、年轻人喜欢的萌宠动漫、诗情画意的丹山碧水都不在话下。

当传统技艺遇上“品控”

20世纪80年代,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月饼市场日益兴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张田饼印也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张田村慢慢成了全国最大的传统饼印产销地之一。  

在那氤氲着奋斗与追求的年代,“艺高人胆大”的张田村手艺人,打包了简易的行李,只身坐上一天只发一趟的班车,陆续前往珠三角地区拓展业务、跑订单,张唐勇也是其中的一员。“后生仔,你能做得好这个订单吗?”“我可以马上现场做给你看。”在霓虹闪烁、无数追梦人闯荡的省会广州以及佛山等地,来自粤北山区、初出茅庐的张唐勇,正是凭着一腔孤勇和过硬的手艺,逐渐赢得了订单、打开了市场。  

富有吉祥、平安、团圆、富足等文化内涵的饼印,也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民族感情的纽带,增进传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载体,远销至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部分欧美国家。2000年前后,类似于张唐勇的张田村手艺人,接下了海内外大大小小酒楼、“老字号”食品厂家的订单,收入数万元的家庭不胜枚举,最高的收入超过20万元。

冬蛰藏、春复苏。在工业化的潮流下,随着市场对效率的追求,商家也逐渐提升了规格、标准等“品控”要求,靠人工每天只能做个位数的饼印雕刻日渐被新的形式——机器雕刻所取代。纯手工雕刻的张田饼印,渐渐远离了曾经的黄金时代。  

近十年来,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适应新潮流,张唐勇的“老朋友”除了那包浆的数十把刻刀,还新增了打磨机、车床、雕刻机等“转型升级”装备,把事先设计好的饼印图案输入电脑,再用雕刻机生产出规格大小、标准一致的塑料饼印,耐用且高效。  

每年3-6月,张田村30余位以雕刻饼印谋生的手艺人依然提前为中秋节而忙碌着,村内共4台价值2万多元的雕刻机在他们之间共享、流转,争取更多改善生活的可能,宗亲关系也因此更加团结紧密。  

2007年,基于对研究粤北民俗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张田饼印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张唐勇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田饼印的传承人。

“吾心自有光明月”

近十年来,这门“小众”而底蕴深厚的文化遗产,在张唐勇等手艺人的深耕下,形成了“传帮带”与“强强联合”。  

从18岁开始向张唐勇学艺的张光日,现年已50岁,早年学有所成后到珠三角地区闯荡,积累了一批客户资源,如今重新回到张田村,接下海外和珠三角等地区的业务在家中作坊生产。“现在的手工业务主要是出口为主,因为东南亚等国家的华人还保持着手工做糕点的习俗。”张光日埋头精雕细刻的鲤鱼饼印,正是出口印度尼西亚的订单,类似这样的饼印以6-8元/个的价格卖出,每年订单达10万个左右。  

随着近年来粤北韶关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挖掘保护和宣传推动,张田饼印也获得过2019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等荣誉称号。张唐勇提交的张田饼印系列,获得2021年新丰县第二届十大旅游手信称号。  

位于张田村的文化展览馆,由张唐勇雕刻的重400公斤、饼身高2.7米、宽1.03米的巨大龙凤饼印成为这里的镇馆之宝,那腾云驾雾的龙凤图案,线条精细,龙鳞、龙角、龙脚、凤尾、凤冠都清晰美观、匀称有力。“这个饼印是我2016年耗时约100天雕刻完成的,完工的时间正巧是中秋节。我希望用这个特殊饼印来展现、宣传张田饼印这门传统技艺和文化特色。”张唐勇介绍说。

为了让张田饼印走向市场,张唐勇还创作了《十二生肖饼模锁匙扣》文创产品,将传统十二生肖文化和饼模结合,让吉祥如意、阖家团圆的祝福以钥匙扣的形式进行呈现,配以精致底座,兼具实用价值和装饰价值。  

同时,他还探索了“联名文创”之路,将张田饼印与具有百年历史的市级非遗文化项目杨泰和米饼形成了“梦幻联动”,为杨泰和米饼雕刻了兼具品牌字号与善美韶关特色的饼印,让“联名文创”为非遗项目增添活力。  

年年中秋月,岁岁长皎洁。在张唐勇看来,张田饼印是与中秋佳节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技艺,既有吃月饼、盼团圆的浓浓乡愁,也是张田人为生活奋斗的见证,更深层次的是那雅俗共赏的文艺创作。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张唐勇希望,张田饼印也能“长长久久”,雕刻更多“团圆”的形状,成为那再续辉荣的“发光体”。“这十年来,我看到了政府越来越重视我们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发展,在我作为传承人参加文化旅游展览的时候,我也看到了很多游客和小朋友很喜欢我雕刻的饼印艺术。我相信在政府大力支持引导下,张田饼印会焕发出新的光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气,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梦雁 特约记者 陈志佳

编辑:张惠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