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定,字敬醇(又登贤),号静园,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保昌(今南雄)城人。其人生具殊质,六岁出外,读书七月,即能背诵《四书》《毛诗》。随着年龄渐长,他逐渐显现出博通群书的能力。雍正元年(1723年),14岁的他考取秀才,名列榜首,受到县宰和考官欣赏的他,被称为“神童”;四年(1726年),他以名列第二的成绩考取举人;八年(1730年)中进士;十一年(1733年)参加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至乾隆元年(1736年),授检讨,充《大清一统志》纂修官;三年(1738年)主试广西,预修《八旗通谱》;五年(1740年),他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协理山东道事。
胡定为官,遇事敢言,不避权贵。乾隆八年(1743年),谢济世为湖南粮道,弹劾善化知县樊德贻、衡阳知县李澎浮收漕米,使巡抚许容反而包庇樊、李,转疏劾谢济世,又勾结湖广总督孙嘉淦,要将谢济世治罪。已身为陕西道监察御史的胡定获悉,即上疏陈奏许容陷害济世、孙嘉淦袒护许容的罪状,还抄录湖南人民的揭帖,揭发布政使张璨、按察使王阶、长沙知府张琳、衡州通判方国宝、善化知县樊德贻等人秉承许容的指使,行朋比倾陷的阴谋。乾隆皇帝知悉后,即命户部侍郎阿里衮南下湖南,会同孙嘉淦复查,并令胡定一同随往。
阿里衮到了湖南,查得实情,洗雪了谢济世的冤案。皇帝下旨,撤了许容等的官职,并下谕说:“定为言官,言事不实,自有应得之罪谴。今既实矣,若止为济世白冤抑,其事尚小;因其察出督抚等挟私诬陷,徇隐扶同,使人人知所儆戒,此则有裨於政治,为益良多。至诸行省督抚举劾必悉秉公心,方为不负委任,若以爱憎为举劾,如嘉淦、容居心行事,岂不抱媿大廷,负惭夙夜?诸督抚当深自儆省,以嘉淦、容为戒。”此案查办后,胡定以敢言而出名,正直令声名震动一时。
次年,胡定转任兵科给事中,巡视北京西城,探访出良善人及恶棍的姓名,各写为一榜,张贴于通街大道,以示警戒。有一次,西山卧佛寺被窃,有个官仕御史之亲戚吓诈僧徒,逼其认罪入狱。胡定得悉,深入查访,察出真盗。僧得释放,而御史降官,贵戚除籍。他还开办义学,民众有诉讼者,无论于寝食之时,他均立传讯判结。
后来,胡定因母亲年老,请求回家侍养母亲。服母丧期满后,补福建道监察御史,到任时即参奏贪官,刚直之风,不减当年。有一次,他上疏弹劾内务府郎中剥削伤民,反为军机大臣庇护说其“所奏不实”,被诬陷而夺职下狱,后放归故里南雄。胡定归来时,两袖清风、生活淡泊,以教书谋生。其间,江西瑞州太守延请他主持凤仪书院讲学,返回广东后,又主持韶阳(在韶关)和道南(在南雄)两书院,敦行程明道之学说,有苏东坡之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皇帝南巡,胡定到杭州接驾,被赐官复原职。有人劝其再图仕进,他淡然不应,仍回家乡南雄,筑室双柏庐,钻研程子的学说。晚年回南雄时,乾隆曾对胡定说:“予知先生,君子人也。昔周敦颐爱莲,称为君子,谓香远益清,予取清远二字,书以为临别之赠言。”胡定拜受而归,于昌邑(南雄)刻匾悬于厅堂。因此,胡定后代家庙皆为“清远堂”传世。
胡定罢官归里时,生活清贫,乾隆怜他为官一世,两袖清风,特赐他鱼塘一口,面积10亩,坐落在孝悌路北(今南雄市区八一街侧),名叫“纱帽塘”。此塘为御赐,无凭契,据传十余代二百多年,子孙近百人均不敢变卖。此塘在新中国成立后犹存,今因城市建设已毁。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胡定病卒于家,享年79岁。其生前著作有《御纂通鉴纲目测义》《双柏庐文集》等,还与梁宏勋编修《南雄府志》十九卷。他曾在书中自题诗云:“家修廷献,特立独行。臺垣存历,致泽是营。虎尾何恤,龙鳞屢缨。当官敬事,葵藿输诚。”真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在《清史稿》中,人物列传有298卷,入传3000多人,其中卷93有胡定,是南雄在清代唯一入国史的重要历史人物。《直隶南雄州志·宦迹》有胡定传。国史、方志都称他是一位秉直敢言、不避权贵、名闻朝野的清官。
在南雄民间,至今仍有胡定不少清廉为民的故事流传。而“梅开庾岭为香国;春到雄州是锦城”这副极富有地方特色的对联,就是他创作的。如今,每年春节期间,南雄城仍有人书写此联张贴。
作者:庾岭梅
编辑:李建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