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走进韶关凡口国家矿山公园,道路蜿蜒回转,绿树成荫披满山坡,不少矿山职工及其家属在矿山公园中娱乐休闲,若不是可见主矿井外来回运送矿石的索道缆车,外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超大型有色金属矿区。
更难以想象,几年前走进这里,脚下还是满身“伤痕”的废弃矿坑及矿区。
近年来,随着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深向细推进,我市以“刮骨疗伤”的决心,深入开展典型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系统修复矿区生态环境,重绘韶关的绿水青山。一段废弃矿山的“绿色蝶变”故事就此展开。
刮骨疗伤 祛除沉疴
凡口铅锌矿是我国有名的大型矿山。1958年建矿,1968年投产,日产矿石5500吨,年产铅锌金属18万吨,是亚洲最大铅锌银矿种生产基地之一。经过60多年的开采,凡口铅锌矿对社会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着常年矿产活动,区域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以前没有植被覆盖,每到雨季,岩溶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的情况就特别严重。”凡口铅锌矿相关负责人回忆起过去的矿山,感慨颇多。
如何解决矿山开采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省市政府及企业高度重视,决定凝心聚力开展生态修复治理,“绣”出“水绿山青”的新面貌。
近年来,在中央环保督察促整改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突出重点、系统推进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凡口铅锌矿通过凡口铅锌矿废气排放及运输道路扬尘整治工程、凡口铅锌矿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凡口铅锌矿企业环境风险防控等系统性工程,经过循序渐进的刻苦攻坚,多部门联防联控管理体系全面建成,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初步搭建,逐渐形成土壤污染防治的“韶关经验”,为“净土保卫战”交上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
绿色发展 嬗变重生
穿行于矿山公园间,目光所及之处,虽然矿山开采的痕迹犹存,但更多的是勃勃生机和一派新气象。
时间倒回几年前,怎么破解酸性矿山生态修复难题?凡口铅锌矿常务副矿长陈卫东直言,“前期,对于在强酸性的矿区土壤上种出草木,大家并没什么把握。”
“凡口铅锌矿伴生硫化矿物,经化学氧化作用而产生含重金属的酸性废水,植物难以生长,废水迁移将影响周边生态环境。要想复绿,得先治土壤。”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了从源头上降低区域土壤环境风险,从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切断扩散途径两个角度着手,通过“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清污分流和污水处理等综合治理措施,守住周边生态环境安全防线。截至目前,成功在320亩尾矿库和490亩尾砂堆置区种植了本土植物,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并建立免维护、不退化的良性生态系统,真正实现标本兼治。建立同类矿山尾矿库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示范基地,为覆土植绿创造了可能性。同时,通过实施帷幕注浆截流工程,每年减排井下水700多万吨,保障了浅部530多万吨价值150多亿元的优质矿石的安全开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它为我国强岩溶地下开采矿山解决水患问题和修复矿山水系生态提供了成功经验,已在国内多个矿山推广应用。 在对凡口铅锌矿开展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的同时,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凡口矿对矿山治理的“后半篇文章”也进行了谋篇布局,全力做到矿山治理与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等相结合。
生态兴则产业兴,环境美则家园美。为进一步推进矿山绿色发展,整治早期生产遗留的露天采坑,凡口铅锌矿投资3000万元,通过浅表换土固碴技术,把废碴场、塌陷区及露采坑等废弃地进行修整,因地制宜,将采矿挖损、废石堆积的旧矿坑整治成绿树成荫的生态游览区,将120亩沉降废弃区修建成集休憩、游览、科普于一体的广场和博物馆,成为广东省唯一一座在产矿山建成的国家级矿山公园。
一步一个脚印,过去的“生态短板”变成了如今的“生态样板”。
“之前儿子一直让我搬走,我舍不得。现在我们有了矿山公园,周围环境又好,我就跟儿子说计划到仁化县买房,这样可以继续住在这儿,偶尔跟矿山公园的姐妹散散步、跳跳舞。这里现在很有名啦,我孙子的学校还组织学生到这里参观。”准备一会儿就跳广场舞的郑阿姨说。
据悉,凡口铅锌矿生态修复项目已经上榜“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从凡口铅锌矿生态修复到大宝山矿山生态修复,近年来,韶关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378.2公顷,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527.93公顷,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71.97%,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区域面积的77.03%。
一幅幅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锦绣画卷,正在凡口铅锌矿徐徐展开。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方筱
编辑:杨嘉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