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城口恩村 探寻红色足迹

仁化县城口镇恩村是千年古村,也是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古村落、广东省革命老区村、韶关市“红色村”党建示范点。  


恩村遗留的红军标语。


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力部队在城口镇休整。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一部驻扎在恩村,开展宣传活动,筹粮筹款,为红军继续前进创造条件。休整期间,红军一边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一边发动人民群众起来革命。同时,劝诫地主、土豪捐赠粮食物品。对于冥顽不化,抗拒革命的土豪劣绅,予以没收财产,并将所没收的财产除作补充部队给养外,把大部分分给贫苦百姓,得到了恩村民众的大力支持。11月4日,铜鼓岭阻击战打响,战斗历时两天一夜,双方伤亡惨重。在这次战斗中受伤的部分战士从阵地上撤下后在恩村临时救治站治疗,有的战士因伤势过重,在此牺牲。主力红军离开城口后,有伤重战士被当地的反动武装杀害,被当地村民偷偷埋在恩村附近。  

  

据村中老人回忆,红军经过恩村时,红军首长与恩村族长蒙文顺就坐在观光坊两侧的麻石条上,宣传我党我军的方针政策和主张。在恩村观光坊墙壁上,留有1932年写的十条“红五月”革命标语。

  

现在,世科祠、蒙氏家庙、昆寿公祠、德志祠等红军长征活动地,以及上门红军桥、马岭红军桥、细河仔红军临时救助站、红军长征古驿道等旧址构成了恩村红色革命遗址群。

  

“红五月”标语见证峥嵘岁月

  

1932年4月,红三军团转战仁化时,派出100余人的工作队到周边各村开展革命宣传工作,“红五月”标语便是红三军团在城口作短暂休整期间所刷写。在恩村,红三军团指战员广泛宣传我党我军的方针政策和主张,并在观光坊墙壁上写了10条“红五月”标语:纪念“五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纪念“五一”拥护苏维埃劳动法;纪念“五一”“五四”“五九”拥护苏维埃中央政府;纪念“五五”学习马克思和列宁主义……1996年,由仁化县人民政府出资,县文化局组织实施,将“红五月”标语进行揭裱,于2000年陈列在仁化县博物馆《仁化县革命斗争史》展厅,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内容。

  

接力守护红军烈士

  

1934年11月4日,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一部血战铜鼓岭,粉碎了敌人企图增援城口的阴谋。战斗结束后,一位身负重伤的红军连长,在抬往临时战地医院时不幸牺牲,后被恩村老百姓安葬在细河仔村附近的杠尾。1963年修建106国道,恩村百姓自发组织迁移坟墓,除了红军烈士骸骨外,还有其当时的随身物品镜子和水壶。在该山顶还有几百米战壕,曾被红军及游击队所用。  

  

此外,红军指战员迂回到厚坑至恩村之间的岔口分两路进军时,有两位负伤的红军战士不慎掉队,由于伤势严重,身体非常虚弱,他们艰难地来到恩村的海螺,靠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却被反动势力残忍杀害,几位好心的村民将两位红军战士安葬。2008年,红军墓得以重修。每年清明时节,恩村小学都会组织学生扫墓,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2022年4月20日,这3位红军烈士遗骸与全县其他零散烈士墓被集中迁入铜鼓岭烈士纪念园,以此告慰烈士英魂,弘扬红军长征精神。

  

“红军桥”与临时救治站

  

1934年11月初,红军长征过境仁化来到恩村,途经上门红军桥和马岭红军桥。上门红军桥位于恩村村委会上门村小组的高速路桥下,该桥为麻石结构,长4.6米、宽1.7米、拱顶厚0.70米,高3.3米。马岭红军桥位于恩村马岭村组,距106国道150米处,该桥为麻石结构,长8.8米、宽2.85米、拱顶厚0.70米,高3.50米。  

  

恩村细河仔村小组蒙氏广德堂是一座清代建筑,屋前面属青砖结构墙,屋后面属泥砖结构墙;有门楼、门口坪,具有地方建筑特色。当时在铜鼓岭战斗中受伤的红军战士从战场上撤下来后在此临时救治站进行救治。

图/文:仁宣仁史

编辑:杨嘉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