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地下680米智能供油系统项目落户韶关——凡口铅锌矿地下智能供油项目施工建设现场直击

垂直100米钻孔偏差不超过1米,5000多个压力管道工艺焊接点,680米高落差高压力智能缓冲和减压控制,智能人脸识别加油及下一步实现机器人加油……一系列的技术难点被成功破解,又一次彰显我市本土企业科技攻坚、技术改造的水平实力。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我市仁化县的中金岭南凡口铅锌矿,走进这个全程由我市本土企业进行技术攻坚、全部知识产权由我市企业拥有、全国首个按2021年9月1日颁布的《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管理规程》要求设计并施工的凡口铅锌矿井下智能供油系统建设施工现场,实地感受该项目的科技创新和施工的艰辛。

复杂的地下矿场被精细的施工技巧“征服”

地下680米将建设怎样的加油点?地下680米加油点建设有多难?带着诸多疑问,记者来到正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凡口铅锌矿井下智能供油项目。  

该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杨力民向记者介绍项目情况时自豪的表情让人印象深刻。  

的确,该项目已申请多项国家专利,并拟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深智能加油系统”,全部知识产权都由韶关本地企业拥有,这都是我市众多参与项目建设的科技人员心血。  

当记者来到地下330米作业平台时,杨力民说:“凡口铅锌矿井下智能供油项目,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离地面最深的井下智能供油系统!”  

井下智能供油系统是在地面设置橇装加油装置,通过钻孔铺设输油管线,将生产用油输送到地下330米、490米、680米加油点。而凡口铅锌矿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铅锌矿生产基地,矿井地质情况相当复杂,中间有溶洞、断裂层、采场、巷道、仓库、机房等。  

“矿场复杂的地下结构,让我们不能垂直钻孔,很多地方需要倾斜钻孔。”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使用陀螺仪贯通测量钻孔位置,使用全站仪定向测量钻孔方向等精准技术,并每达35米则检查一次倾斜角,严格将误差精准地控制在0.2°之内,最终斜孔的偏差不足3米、垂直钻孔偏差不足1米,这也是业内罕有的精准。  

在钻孔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3000多米长的不锈钢输油管铺设同步进行中。  在地底330米处,闷热、嘈杂的矿场里,记者现场看到,项目施工工人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5000多个焊接点的焊接工作,现场还有多位工作人员反复对管道焊接进行细致的检查。  

“项目使用的不锈钢输油管防渗漏、防腐、耐压,很适合在井下布设,同样的该管道对焊接点焊接工艺要求十分高,我们必须要进行两层焊接,一定做到符合压力管道焊接工艺要求。”该项目负责人如是说道。

技改项目助力打造智能绿色矿山

记者前往更深的地下时,愈发感受到身体反应的迟缓并出现头疼耳鸣的情况。  

工作人员表示,这是压力导致,不仅作用在人体上,同样作用在物件上。其中,在地下680米深的加油点,由于外部压力和高落差,导致输油管线内产生高压力和高速湍流问题。而该项目作为首个地下加油点,没可参照案例,我市施工企业在历经多次头脑风暴、可行性分析,最终使用“串联式”联通地面和井下各中段油罐,通过“氮气缓冲系统”,并使用智能减压控制技术,攻破该技术难点,圆满解决高压力和高速湍流问题。  

在采访的过程中,凡口铅锌矿副矿长林振烈向记者介绍道,该项目是按2021年9月1日开始实行的《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管理规程》要求来设计并施工的科技创新项目,也是我市技改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钻孔铺设输油管线,将油品从地面输送到井下,并在地下330米、490米、680米分别建设智能化加油点,从而杜绝井下运输油品安全隐患,降低井下用油安全风险、环保风险,同时降低生产用油成本,并为凡口铅锌矿建设智能化矿山,实现“无人开采”起到促进作用。  

据悉,该系统运行后,不仅杜绝井下加油存在的安全、环保风险和隐患,还释放出28人次劳动力和2台油品运输车维护费用,预计每年企业可减少支出350多万元。同时,该系统的实施应用,代表着我市技改项目助力金属矿山企业智能化、绿色矿山打造,对全国其他类似企业解决安全、环保、高效、低成本用油需求有示范借鉴意义。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文敏 邱日欣 张伟杰 通讯员 叶晓冬

编辑:张惠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