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6月“龙舟水”以来,持续强降雨天气横扫我市,其过程呈现“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降雨范围广、暴雨落区重叠”等特征。持续多日的多雨寡照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全市多地农作物、养殖场舍、鱼塘、农田水利设施等受浸受损。如何采取有效举措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灾损失?传承千年的传统农业有何方法可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记者对此进行深入采访。
翁源县民光村组织村民疏通水渠。徐颖摄
受灾严重的玉米地。钟政宽摄
三华李因被水浸泡出现严重掉果。钟政宽摄
严重失收,种植户沉默不语。钟政宽摄
翁源县开展灾后复产公益活动。李兰芳摄
农技人员在田间开展生产恢复指导。图片由翁源县龙仙镇提供
洪灾淹毁农田作物干群齐心灾后补损
受极端强降雨影响,翁源县多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龙仙镇农业受灾情况深受关注,多个自然村农作物被淹,三华李、水稻等当地农作物损失严重。
中坝村地处龙仙镇西部,位于滃江水系和周陂水系的交汇处,是典型的丘陵山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此处江水绕村而流,江岸绿树成荫、岸边长堤翠竹,环境优美、生态宜居。
但好景不常有,6月中旬,该村遭遇洪灾,积水深达1.8米,大量农作物或减产或失收。日前,记者前往中坝村的田间地头,仍可见农作物种植地被一层厚厚的黄泥所覆盖,或倒伏、或浸泡在淤泥中,大多数果树出现严重掉果,现场一片狼藉。
三华李,在中坝村的不少种植户眼里,那可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洪灾,将他们本应迎来收果季的美好致富梦化为泡影。
在翁源联昌三华李果园,种植户黎联昌正冒雨与家人抢抓时间,将未损坏的三华李采摘下树并装入篮中,眼看数小时的收果,完好无损的三华李不到两篮筐,他沉默了许久。
“这20多亩的三华李种植地里,眼看就可以收果了,被大雨一冲洪水一泡,这下全毁了。”待收拾心情,黎联昌与记者进行了交流。以三华李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黎联昌一家,受这次洪水侵袭的不仅有2.5万多公斤的三华李,还有10余亩水稻以及各种各样蔬果。
“现在只能抢收多少是多少了。”眼看拿得出手的三华李只剩不到500公斤,黎联昌深叹了口气。谈及浸泡后的三华李出售价格,黎联昌告诉记者,被洪水浸泡后的部分三华李,由于受阳光照射后已部分出现裂果,不得不被迫将价格从往年的每公斤30元降至每公斤2至4元的低价售卖来减少损失。
像黎联昌这样的种植户绝不是少数。据中坝村党支部书记黎玉坤介绍,预计村里1600多亩水稻、甘蔗、玉米、扁豆等农作物以及2000多亩三华李已失收,受灾被淹的农田更是不计其数。记者还前往同样受灾严重的新尧村了解到,该村预计农作物受灾面积近4000亩,失收面积近3000亩,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纵观整个翁源县,洪灾导致农业生产遭受重创。据统计,农田基础设施被冲毁5.76万米,全县种植业累计受灾10.25万亩,畜牧、水产同样受灾严重,农业领域累计直接经济损失约5.54亿元。
面对灾后复产重建任务,翁源县制定出台了《翁源县“龙舟水”洪灾救灾复产重建实施方案》,及时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救灾复产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重建家园组、农林牧渔业复产组等16个工作组,分行业、分类型稳妥有序推进灾后复产重建工作。
日前,记者前往翁源县新江镇民光村,途经该村河段的水位已经退去,现场有镇里组织的志愿者进行水渠疏通工作。村支书介绍,受连续暴雨的影响,这条深80厘米的水渠被淤泥堵塞。这条水渠是该村的主要灌溉渠,天气转晴后,农民要进行喷洒农药急需用水,水渠不通给村民造成了很多的不便。经过两天的作业,现水渠已全面疏通。
为迅速做好灾后复产工作,翁源县农业农村局立即组织、指导在全县各镇开展灾后复产公益活动,多家爱心企业联合捐赠防汛救灾物资一批,包括复合肥、尿素、水稻种子等。“公益活动持续开展了5天,我们共组织人员116人次,在各镇开展公益活动13场,服务农户3012人,捐赠农药、肥料等物资21316份,市值超11万元。”翁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为加快恢复农业生产,翁源县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印发了《翁源县农业防汛救灾及灾后复产工作方案》,迅速成立4个灾后技术服务指导小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受灾农户,并积极发动县内6家农资企业捐赠种子、农药、肥料等物资,最大限度减少农户损失。针对不同的灾情,该县还紧急投入各类农机设备450台,对灾后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修缮,对被洪水冲毁较轻的田块及时扶苗护苗、追施肥料;对冲毁严重的田块及时翻耕补种,做到早稻损失晚稻补,确保全年粮食生产“只增不减”。目前该县累计完成灾后复耕复产4800亩,其中改种面积2500亩。
翁源县的举措只是我市各地加快灾后补损自救工作的一个缩影,如今全市的受损农田灾后复耕复产工作正全力推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投入农业救灾复产工作。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正重点推进受灾农作物抗灾保产和抢收改种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受灾情况,分类指导开展救灾复产工作。对已成熟的蔬菜等生育期短的农作物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抢收,减少损失;对受水淹的早稻退水后适时开展水稻“一喷二防”(喷叶面肥复壮促灌浆增粒重、防病防虫害暴发流行),其他受灾农作物及时排出积水、喷施叶面肥和防治病虫害,努力提高产量,减少因灾损失;对失收的早稻或受灾严重的其他作物,迅速动员、有序引导农户改种晚稻、旱粮、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弥补损失,保障蔬菜等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
截至目前,全市抢收蔬菜等农作物约1.7万亩,完成改种面积约4.5万亩;受灾早稻“一喷二防”工作已迅速开展实施,全市通过采购社会化服务开展“一喷二防”面积约1.7万亩。
农户灾后迅速收到赔款
7月夏种的好天气已来到,受前段时间我市暴雨天气影响,田间农户正在忙碌着将土地恢复“生气”。在始兴田间地头,农户们一边讨论着水灾损失情况,一边忙碌地开始复工复产。
始兴县城南镇东南村受灾农户邓女士告诉记者:“报案第二天就收到了赔款,快速到手的理赔金,让我可以在有利时间进行夏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灾后复产的资金难题。”在6月19日的暴雨中,始兴县水稻大面积受灾,中华财险韶关中心支公司接到报案后,仅过了一天,赔款就支付到受灾农户卡上。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新好农牧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刚报案不到一天,雨还没停,农业保险赔款就到账了。”该公司共有约1500头仔猪被本次洪峰冲击死亡,该公司负责人联系投保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韶关中心支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保产险韶关公司”)。在接到报案后,中国太保产险韶关中支运用无人机、“E农险”等科技手段开展理赔定损服务,并与企业通过现场视频、仔猪存量资料等进行查勘并核实死亡仔猪数量,在该企业受灾报案后不到24小时,就收到赔款19万元。
在韶关丹霞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30亩农田中,也是一派忙碌的复工复产景象,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6月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韶关丹霞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的230亩蔬菜出现不同程度受灾,其中100亩辣椒全部绝收。“夏种来了,公司正在四处筹集复工复产资金的时候,农险快速赔付,让我们在资金上‘缓了一口气’。”据介绍,该企业获得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韶关市分公司(以下简称“韶关人保财险”)的理赔款31.6万元。
据了解,全市17家产险公司,全员在岗理赔人员24小时轮值,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理赔流程和手续,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的理赔服务,为复工复产提供了资金的直接帮助。截至7月11日,全市财产保险机构累计接到农险报损3887.94万元,已完成理赔3724.94万元,理赔完成率90%以上。同时,我市保险企业派出农险团队专员、协保员全员出动,与农户并肩防灾抗灾,帮助农户加固设施、疏通沟渠、垒高田埂、备好抽水机防涝等,对在保工程项目进行专业排查,确保客户安全度过此次灾情,将客户损失降到最低。
农险意识淡薄“靠天吃饭”受损
6月底7月初我市遭受到连续的强降雨天气,一直依靠天气吃饭的农业受到严重打击,我市多地农户、养殖户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失。“眼看着鱼刚长大,准备上秤了,却遇到山洪。”浈江区新韶镇塘鱼养殖户陈先生告诉记者,6月20日一早,发现自己承包的5亩鱼塘,全被山洪冲毁,几千尾鱼全没了,陈先生一直在懊悔为什么没有给鱼塘购买农业保险。
记者走访期间,也有不少农户反应,“赔付额低”“赔付金额不公平”等问题。其中,曲江区白土镇有农户向记者反应,他们种植的蔬果品种一样,数量也差不多,可赔付的金额高低不一样。武江区龙归镇也有农户表示,自己种植的是中草药和一些菌类农副产品,无法享受政策补助的农险产品,损失严重。
中国太保产险韶关公司总经理张剑新告诉记者,农业保险大致可以分为政策性农险和商业农险。政策性农险是由国家财政兜底,一项乡村振兴的利农政策,而商业农险就由各保险公司自行出品。“政策性农险实行多年,已经有一套较为完整公平的赔付准则,根据大数据比对、周边抽样比对、生长环境要素等因素作为赔付依据。比如,同一产品就算在同一村小组内种植,也有可能因为水源、土质、日照等因素影响农作物生长,以至于影响最终的产量。”张剑新认为,有农户提出赔付金额不划一,正体现出理赔工作的实事求是。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农户和保险公司关系并不融洽。“比如说‘走地鸡’和养殖鸡,价格差别很大,‘走地鸡’养殖成本更高,保险条款只考虑保额和鸡的品种,养殖成本仅是阻碍保额多少的因素之一。”乐昌一农场负责人叶先生说道,原本“靠天吃饭”的思维在农户心中根深蒂固,这些新事物还未撬动农户“荷包”。
据了解,我市2021年农险金额约2.6亿元,已覆盖基本农作物种植,但商业农险金额不足千万。有保险业内人士表示,政策性农险赔付标准是由政府和保险企业一起制定,而商业农险参考这标准与农户协商进行调整,将各种因素计算在内,赔付条文也相当清晰。该人士表示,购买商业农险将会提升成本10%至20%左右。
多平台整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农业朝着精细化、规模化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高附加值农产品,目前政策有要求、市场有需求,如何发挥保险企业优势,打破农产品“靠天吃饭”?张剑新表示,中国太保产险公司在省内推出的“保险+期货”“保险+银行”“保险+技术”同样适用于我市。“我市已经开展了‘保险+技术’,此次水灾赔付如此迅速,不仅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还有我们的‘e农险’。”张剑新介绍说道,“e农险”融合空间遥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最新科技,利用“e农险”的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对标的农田进行巡查,使“农险难”变成“农险易”。
而在“保险+期货”项目,充分利用保险和期货两种金融避险工具,协同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风险管理服务。“保险+期货”模式利用市场化手段在期货市场对风险进行分散,既可以引导农业产业缓解市场波动的冲击,又能提前锁定农户成本、收益。截至目前,太平洋产险广东分公司已成功落地生猪价格保险、蛋鸡饲料成本指数保险、猪饲料成本指数保险、鱼饲料成本指数保险等一系列“保险+期货”产品,有效化解市场风险,保障农产品稳定供应。张剑新认为,通过“保险+期货”模式,既可以从生产环节稳定农业产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又可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农业保险覆盖面,助推我市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政宽 张伟杰
编辑:张惠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