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 终一生”——追记“7·5”抗洪抢险救援中因公殉职的新丰公路养护中心工人刘志文

7月6日上午11时45分,经过持续约31小时的搜救后,失联的新丰公路养护中心工人刘志文的遗体在G220公路朱洞河电站路段旁的河道里被发现。这头在亲友和工友们眼中干起活儿来不知停歇的“老黄牛”被困在两米深的淤泥里。  

出生在养路工人之家的他,自小就开始跟着父亲在新丰的公路上打零工。1987年,20岁的他正式成为一名养路工人。35年来,他沿着父辈的足迹,以路为家,与路为伴,在路上抛洒青春和血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在刘志文被找到的当晚,塌方处经过抢修顺利恢复通行。台风影响结束后,河水逐渐退去,路边的淤泥正慢慢被烤干。再过不久,一切都将变回原来的样子。而我们这位可敬的公路人却再也回不来了。G220,请不要忘记,有一位敬业、尽责的公路人曾在黑漆漆的夜里,义无返顾走向因塌方而中断交通的你;朱洞河,请不要忘记,有一位无私、纯粹的公路人因奋勇救人而倒在你的怀里,只为尽快查明险情,为他人多造一份生的希望。

毕生的信念

7月4日至6日,受台风“暹芭”减弱后的环流与西南季风共同影响,历史性“龙舟水”后的首轮强降雨影响我市,多地出现大到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其中,新丰县丰城雪山林场站录得全省最大24小时雨量315毫米。7月5日凌晨3时50分,新丰公路养护中心接到报告:国道220线K2374+900(新丰线)发生塌方,导致交通中断。当值夜班的刘志文第一时间与同组的季继洪、黄洪南前往事发地点进行核查。  

黄洪南记得,当时雨势暂停,他们到达现场发现有人员、车辆受困时,刘志文当即与他下车实施救援。不料塌方点突然发生二次塌方,黄洪南大叫着提醒大家躲闪,然而塌方泥石流较大、来势突然,社会人员罗某被土方掩埋至脖子,黄洪南和罗某同伴周某合力救出罗某后,发现一同实施救援的刘志文已不知所终……  

事发后,我市组织交通、公安、消防、应急等部门,动用生命探测仪、装载机、挖掘机、消防救援车、无人机等设备仪器,出动救援人员132人次,全力开展搜寻搜救工作。  

雨越来越大,5日中午12时22分,儿子刘敏接到父亲刘志文单位来电,瞒着母亲叫上两天前刚从北京回来探亲的姐姐小妤来到父亲单位。得知父亲失联的详细情形,姐弟俩顿感晴天霹雳。因为疫情的缘故,小妤已将近两年没回家,没想到父女仅在7月3日晚上见过一面后父亲就出了这种事。那晚,父亲快8点才回到家中吃饭,女儿见他一身水一身泥很是心疼,话不多的父亲只是告诉她在清理塌方。  4日一早,父亲又匆匆赶回单位。研究生刚毕业的小妤甚至来不及告诉父亲自己工作已落实,马上要去单位报到。女儿的心备受煎熬。最终在家人的劝说下,小妤像父亲那样,以“工作为大”,在父亲生死未卜之际流着泪上了飞机。  

工作为大,这就是刘志文坚守多年的信念。十几岁就投身公路养护工作的刘志文,把管养路段当成了自己的责任田。妻子潘小春说,结婚30多年来,他几乎没在家过过一个完整的除夕。有一年在徐坑,年三十吃过团年饭他就去了单位,直到年初九才回家。工作35年,刘志文至少有30年呆在山区,那时候因工作十八九天不回一趟家是常有的事儿。或许,生命不息,工作不停就是他的人生写照吧。

无言的担当

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沉默寡言,无论亲友还是同事,都这么形容刘志文。  

市公路事务中心养护科副科长李天桥告诉记者,他在新丰公路事务中心工作时就知道刘志文这个人,“让他去哪就去哪,就像一块铺路石。从新丰公路局公路维修所到养护所,一直奋战在一线。刘志文经历了数十次公路抗洪抢险工作,危险最大的两次是在2006年、2008年。个中危险,他怎么会不知道?”  

丰城养护所所长罗志武说,刘志文调到丰城所后,平时除负责开扫路车清扫路面外,也协助清理塌方、涵洞。他对自己的工具车特别爱护,中午大家都休息了,他还在检修、保养扫路车。  

工友叶水电也认识他30多年了。“阿文人特别老实。同事家里有事,总是找他代班。工作这么多年,他从不因私事请假。今年防汛应急响应启动期间,他一天假也没有休过。”  

亲兄弟刘志红想起一件事。2018年夏天,当时还在下河洞道班的哥哥刘志文在清理倒塌树木时撞到腰,整个人滚下路边,伤得不轻,医生给开了3个月的工伤假条。结果不到半个月,哥哥竟要搭他的顺风车回去上班。他还说“用腰带绑一下就行了。不去上班锻炼怎么会好”?  

最让亲人们崩不住的是,7月6日那天,大家在宿舍为他收拾遗物时发现了七八张他手写的工作心得。有的写在笔记本散页上,有的写在陈年旧信纸上。只见他一笔一画地写着,“夏天天气特别的热,在公路野外,出大力、流大汗的开工,差不多一天换二身衣服,上午一身,下午一身。”“在2010年的夏季的时候,省道244线出现了大塌方……我们清通了塌方单边,过了一阵雨水又把塌方给堵塞了……”  

儿子刘敏越看越心酸,父亲像头牛,从不叫苦叫累,原来他把艰难辛苦都藏在这薄薄的纸上了;刘志红看了一张再也看不下去,光是想象着四五十岁的哥哥翻着字典写字的样子都令人泪奔;与岳父相处甚少的女婿小余感到一股“强烈的冲击”,在这些质朴到不太通顺的句子里,他见到了一个与往日不一样的岳父,“跟我关系这么亲近的一个人,居然是通过这种事件才开始对他有了一个深入的、完整的、有血有肉的认识,我感到扎心似的难过。”  

家人们决定把这些纸片过塑、拍照留档,“传给后代,引以为荣。”刘敏说,年幼的儿子,这两天总是问他,爷爷去哪儿了。等他大一点,就告诉他爷爷的故事。  

母子连心。刘志文70多岁的老母亲,也因为伤心过度,频频梦到离开的儿子。她说,阿文简直跟他的养路工父亲一模一样,都属“牛”。刘志文的父亲也曾是个拼命三郎,还没有退休就因病去世了。父子两人都这样,把自己毕生奉献给了公路。

纯粹的灵魂

除了纸片上的心声冲击着女婿小余,宿舍里“拾荒”般的生活环境也令他震惊。作为一名专业摄影师,他选择用镜头铭记住这位几乎没有物欲的长者的精神世界。

阳台上晾晒的鞋子不是开裂就是已经变形;编织袋里或许是在公路上拣回来的单只鞋和易拉罐;衣架上挂着的工服不是溅上了沥青就是挂破了口子,他还舍不得丢;床头柜竟然是用几根管子和废纸皮、宽胶带拼凑的。  

对比鲜明的是,衣柜里藏着10套崭新的工服。儿媳妇两年前送他的羊毛鞋,也一直舍不得拿出来穿。儿媳妇曾问他,买都买了,钱也花了,为何不穿?刘志文却说,我干活儿时会弄脏它们,等我退休后再穿。  

刘敏想起小时候,曾经想找父亲要1元钱买新笔,结果被父亲骂了一顿。本来自己有些生他的气。但是过几天看到儿子鞋子坏了,父亲马上给他买了双新鞋。父亲告诉他,什么东西都要尽量用到不能再用为止,你的笔明明还能用,不要浪费。刘敏意识到父亲并不是那么苛刻。“喝汤时他会把所有的汤渣都吃掉,一点儿都不能浪费。他最喜欢吃的螃蟹浅尝一下就好。不值班的晚上,父亲都会去打山泉水送到我工作的地方和家里。虽然父亲走得那么急,没给我们留下什么话,但是他教会我的这些东西我永远也忘不了。”  

弟弟刘志红在一旁道,不要以为他这么“抠”只是为了给家里节省开支,在单位他也是一样。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一个夏天,他第一次去上海出差学习。为了省差旅费,他花几块钱买了张席子睡在天桥下,吃5元的盒饭,回来一分钱也不去报销。我说你傻不傻?他说,到旅店住一晚就要花四五十元钱,在天桥下睡席子也是住一晚。“我这个哥哥,从前我总觉得他不够聪明,替他着急。有一次他告诉我,老班长推荐他当班长,问我的意见。我直接说你不要干,你一没口才,二没文凭,肯定搞不好管理工作。他想想也是,就没提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为人,我真的特别服他。”刘志红说。  

这就是众人回忆里的刘志文。他择一事、终一生,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甘于奉献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他几十年如一日勤俭节约、淡泊朴实的生活态度让人心生敬意。你很难找到他身上的高光时刻,但他自有一种沉着的定力,就像一块铺路石。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

编辑:张惠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