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韶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韶关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议案实施方案》的决议,切实加强我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我市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革命斗争历程中,革命先辈们在韶关留下了众多遗址遗迹,全市已有798个红色革命遗址被列入省级名录。《韶关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议案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理清了工作思路、进行了责任分工、制定了保障措施,为我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
红色“富矿”文化底蕴深厚
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通衢的“红三角”地区,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近现代革命历史进程中,无数革命先辈曾转战于此,韶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在粤北这块红色热土上留下了众多承载着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遗址遗迹。
韶关红色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指出,我市红色资源丰富,红色革命遗址呈现点多、面广、保护利用价值高的特点。全市798处红色革命遗址得到省初步确认。其中,502处被初步确认为省级红色革命遗址名录(数量位居全省第三),296处被初步确认为省级红色革命遗址名录线索。502处省级红色革命遗址中,被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的2个、省级文保单位11个、市级文保单位5个,列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2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个,列入省级党史教育基地6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21个。同时,我市10个县(市、区)均有分布,其中南雄94个、仁化94个、乐昌78个。
韶关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铸就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有一大批在华南地区以及粤赣湘边区乃至全国极具影响力的遗址和纪念场所,如孙中山北伐纪念馆、双峰寨保卫战旧址、梅关古道、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旧址等;有一大批著名的革命元勋(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的8位)在此留下光辉足迹,其中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来到韶关开展革命斗争活动;有一大批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地位的革命史迹,如双峰寨保卫战、坪石大捷、“梅花血战”、南雄水口战役等;还有一大批距离上相对连片、主题内涵相近的遗址群。 这些遗迹遗址见证了党和军队成长壮大的革命历程,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折射出韶关人民和革命先辈们“跟党走”的无限忠诚、“我先干”的开拓精神、“跟我上”的榜样力量、“一家亲”的军民鱼水情,形成了韶关红色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措并举延续精神血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去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我市成功打造广东党史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传播高地,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教育,取得重要成效。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广东南岭干部学院揭牌、做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规划建设工作……通过对全市各类红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利用、充分发挥全市党校主阵地作用、打造一批具有红色底蕴和本地特色的红色文艺精品等方式对我市红色革命遗址作进一步活化利用,擦亮红军长征过境粤北这一红色品牌。
同时,各有关部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立足本系统本领域实际,发掘了一批红色教育资源。如,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机要和保密局编撰《韶关市红色保密故事》,收录革命战争年代保密故事33篇。广东南岭干部学院、市委党校及各县(市、区)委党校等开设“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教学单元,将《粤北革命史》《土地革命时期朱德在韶关的革命活动》等29门相关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不断完善红色特色课程体系,编写《广东南岭干部学院现场教学读本》等特色教辅材料,创新红色情景剧等特色教学。
此外,组织文创团队对我市革命历史资源进行挖掘,进一步活化红色历史、塑造红色经典。陆续推出《烽火逆行——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史全纪录》《红色韶关党史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又一个春天》《智送情报》等文艺精品,出版发行《中共韶关历史简明读本》《韶关革命历史文献资料汇编》《韶关革命历史图文集》《朱德在韶关的革命活动》《韶关市红色保密故事》《工农红军在韶关》《赤焰》《广东红路·红军长征在粤北》等红色著作,为广大群众接受红色教育提供优质资源。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婕
编辑:张惠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