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我来了——市妇幼保健院多科室携手十余年助力患者圆母亲梦纪实

“今天我给两个宝宝上了户口买了保险,看到户口本上一家四口,我突然觉得好幸福,希望幸福会一直伴随全家人。”这是陈女士丈夫段先生给市妇幼保健院院长陈艳发的一段话。从中,不难看出,此刻他苦尽甘来的幸福与满足。  

↑用心用情的妇幼生殖团队。

↑市妇幼保健院外景。

↑生殖医学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提取冷冻罐中的胚胎。

今年6月20日,在医患携手下,陈女士的双胞胎儿子顺利出院,12年坎坷求子历程顺利画上句号。

母亲梦  10余年前戛然而止

故事得从2008年说起。  

那年,来自湖南的陈女士与段先生结婚,两人在韶关经营一家理发店。收入稳定且生活美满,这让夫妻俩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  

“那时候,就觉得如果有一个宝宝,生活就完美了。”陈女士直言,“可谁知,竟会如此之难,难到曾一度以为自己命里无子。”  

说完,陈女士苦涩地笑着,似是忆起那心酸的往昔。  

当时,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陈女士,无法正常受孕,便去医院做检查,结果查出输卵管积水,需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  

术后,陈女士遵医嘱,调理好身体,积极备孕,但命运还是跟她开了第一个玩笑。

“那时候,吃了很多药,钱也没少花,可是始终无法怀上宝宝。”陈女士告诉记者。  

2010年4月,经朋友介绍,陈女士与段先生来到了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正式踏上试管婴儿助孕之路。  

从2011年到2017年期间,陈女士共经历3次取卵、4次移植,其中3次移植未孕。  

2014年5月,经测,陈女士怀孕。这一消息,无疑让陈女士一家为此欢呼雀跃。  

可谁知,命运又跟陈女士开了第二个玩笑。孕早期的时候,陈女士出现阴道流血,经查,陈女士被确诊为宫外孕。  

最终,陈女士流着泪做了手术。术后,身心疲惫的陈女士停下了助孕的脚步。

医者仁心陪患者“逆天改命”

斗转星移,时间一下来到2020年春节前夕。往年这个时候是美发行业黄金期,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当时,陈女士夫妇被迫“停业”。  

忙碌的日子突然停下来,求子之事又开始萦绕心头。  

于是,他们又找到时任副院长兼生殖医学中心主任陈艳,计划趁着空闲时间,将之前冷冻保存的最后一个胚胎复苏后移植。  

“其实,为她(陈女士)植入胚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难的是,经历过各种手术,陈女士宫腔环境受到影响,如何才能保证胚胎移植后能够‘开花结果’?”陈艳说。多年的“陪伴”,让陈艳和陈女士结下不解之缘。见证过她的勇敢、坚韧、顽强,陈艳着实不忍陈女士再次经受打击。  

为此,陈艳带领疑难病例攻关组详细地回顾了陈女士的助孕经过。大家各抒己见,一番热烈讨论后,她总结指出:由于陈女士夫妇从事的是美发行业,长期接触染发剂等对生殖健康有害的化学物品,或多或少对受孕产生影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陈女士夫妇理发店歇业良久,他们夫妇已有一段时间未接触此类化学物品。建议陈女士夫妇将冷冻移植改为再次促排卵行取卵术,以期获得优质、健康的胚胎。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2020年5月,陈女士移植了2个新鲜优质胚胎,并冻存了5个囊胚。  

正如专家们预估的一样,这次陈女士获得的胚胎与以往相较,是10年来获得胚胎最多、质量最好的一次。  

胚胎移植两周后,陈女士血检妊娠结果提示“阳性”。又过了两周,B超提示陈女士宫内妊娠。  

看着屏幕上小小的心跳,陈女士热泪盈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生子之路困难重重波澜再起

历经诸多挫折,陈女士能够怀孕着实不易,陈艳以及生殖团队和陈女士一样激动。  

“陈女士虽然成功怀孕了,但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要想真正‘开花结果’,还需要度过漫长的孕育期。”为此,陈艳尽可能地指导陈女士一系列安胎举措。  

怀孕至7月上旬,陈女士突然下体流血,紧急入院保胎。一周后,病情渐趋稳定平安出院。  

尽管一路与危险相伴,但陈女士还是顺利熬过来了。然而,11月的某天,新的挫折又出现了。  

当时,孕28W+的陈女士突发胎膜早破,不得已实行紧急手术,术后分娩一活女婴,但宝宝各项生命指标却极为不好。  

“宝宝感染严重,同时,存在严重颅内出血,虽然我们已经全力救治,但经综合评估,抢救意义已不大。抢救成功也可能智力受损,留下终身残疾。从医生角度,我们建议放弃治疗。”虽然残忍,但是医生还是将结果告诉了陈女士。  

“哪怕娃娃是瘫痪的、傻的,我们也不在乎,愿意养她一辈子。”陈女士夫妇坚定地告诉医生。可怜天下父母心,对陈女士夫妇而言尤其如此,近十年的努力终于迎来宝宝,此刻要他们放弃实在太难了。  

既然患者有需要,医生就会全力以赴。新生儿科团队又继续尽全力抢救宝宝,几天后,仍无力回天。  

“让我们把宝宝接回家吧,哪怕一天也好,既然她来到了这个世上,就应该让她到家里走一趟。”强忍着眼泪,陈女士凝噎着向医生请求道,在场医护闻之无不泪目。  

最终,宝宝在陈女士及段先生的陪伴下,离开了这个她尚未来得及认识的世界。  

目睹这对夫妇的坎坷,陈艳多次通过电话、微信安慰、鼓励陈女士保重、调理好身子,并坚定地告诉他们属于他们的孩子只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  

或许真是造物弄人,2021年7月,陈女士移植了两枚冻融胚胎后却又生化妊娠了。

医患同心多科室守护终圆梦

2021年10月,陈女士夫妇又一次走进了生殖中心,再次移植两枚冷冻胚胎。  

终于,幸运之神眷顾了她。32岁的陈女士再次成功怀孕,且为双胎,创造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奇迹"。  

B超显示,宝宝各项指标趋好,陈女士夫妇俩悬着的心稍稍落了地。  

经历了那么多,陈女士的心反而变得平静起来。“前面就是刀山火海,我也要蹚过去。”陈女士笑着告诉医生。  

陈艳丝毫不敢放松,带领组内医生深入分析研究,并在陈女士不同孕周持续使用多种保胎药物为其保驾护航。12周NT检查,22周四维彩超等关键产检都顺利过关。  

就在陈女士和段先生满心期待宝宝的诞生时,命运再次对他们开起了玩笑。  

2022年3月,孕25周的陈女士下腹坠胀,B超提示宫口开大2cm,急诊以先兆流产收入医院产科。  

“虽然,陈女士在经受打击后努力调整心态,让生活步入正轨。但之前宝宝的夭折,仍然给她带来巨大压力。害怕再次失去肚子里的孩子,那时候的她整夜难以入眠。”产科主任吴侃倪告诉记者,“我们团队除了尽可能地对她进行心理疏导之外,其实,也在暗暗与命运‘较劲’,要想尽办法为她保住这两个孩子,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为此,结合陈女士既往病史吴侃倪带领邱素芳等业务骨干迅速启动应急处置,一边安胎的同时两次邀请新生儿科医生会诊,并结合会诊意见一边安胎一边给予促胎肺成熟治疗。  

“双胎妊娠先兆早产采用阿托西班可明显提高宫缩抑制效果,但是这种药价格普遍1000多元一支,陈女士一天就要用八九支。但是为了留住宝宝,本身不算富裕的他们可以说是咬牙坚持。”吴侃倪告诉记者。  

感念陈女士夫妇俩求子的不易,医院积极为其联系药品供应商,成功说服其以成本价为陈女士供药,每支药大概节约近300元。  

时间一天天过去,4月中旬的某天上午,胎心监测孕27周+2的陈女士出现胎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吴侃倪果断决定让陈女士立即接受剖宫产结束妊娠。  

手术很顺利,体重分别为1055g、1100g的兄弟俩出生了,并顺利转入新生儿科救治。  

“陈女士在进行剖腹产的时候,我们科室包括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刘冬俊在内的抢救团队便在手术室里等候,只为第一时间顺利将两个宝宝‘移接’到新生儿科。”新生儿科医生卢根告诉记者。  

兄弟俩的顺利“转移”,意味着陈女士的生子之路,正式走入了下一站。

奋力施救重建“生命之路”

6月20日,陈女士和段先生接双胞胎兄弟俩出院。两人怀中的宝宝时不时伸伸懒腰、打打哈欠……萌态可掬的样子,实在无法将他们与60多天前仅巴掌大的婴儿联系在一起。  

4月14日,陈女士剖腹诞下兄弟俩,刚出生的宝宝,皮肤薄如蝉翼,都可以看见皮下纤细的血管,体长如成人的手掌一般大小,出生的时候自主呼吸极微弱。  

夫妇俩还没来得及好好抱一抱,宝宝就被紧急送进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经过我们科会诊后,我们认为两个小宝的胎龄只有27周余,脏器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抢救失败的概率也很大。但即使知道如此,陈女士夫妇俩仍不放弃,表示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能面对。”刘冬俊告诉记者,“那时候,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医生都为之动容,并将救助两个宝宝作为首要任务之一,全力救治。”  

据卢根介绍,兄弟俩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后,值班护士争分夺秒,以刘冬俊为首的新生儿科主任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完美无缝衔接的操作,短时间顺利使兄弟俩“入住”多功能暖箱中,佩戴呼吸机辅助呼吸,插胃管辅助进食,气管导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按摩帮助排便……  

由于早产宝宝免疫力较低,通常要经历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避免引起感染,医护人员从兄弟俩出生时即做好保护性隔离,接触他们前后必须洗手,操作集中进行,减少对宝宝的刺激及搬动。  

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极度不成熟,在喂养过程中,极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甚至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等严重疾病。而且宝宝的血管细如发丝,根本没办法承受常规穿刺,所以打通中心静脉通道这条“生命之门”显得尤为重要。  

新生儿科护理团队通过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技术为兄弟俩打通生命通道,出生第5天,兄弟俩就开始肠内微量喂养以促进胃肠道发育,并辅以静脉营养保证足够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  

从最初喂养的1ml奶量到出院时的35ml;从最初喂养的一小时耗时到出院的几分钟,数据虽冰冷,但却承载新生儿科全力攻克喂养关的一片温情。  

为了给早产儿提供更舒适的护理服务,护士长张冬梅带领科室护理团队针对早产儿创新并实施了“家庭参与护理”“袋鼠式护理”等新技术、新服务。  

“让爸爸妈妈和宝宝有皮肤的接触和语言的刺激。对宝宝疾病的恢复都有很大帮助。”张冬梅告诉记者。  

时隔一个月,陈女士夫妇俩终于见到了宝宝。夫妇俩小心翼翼地触碰着宝宝娇嫩的小手小脚,喜极而泣。“能陪伴在宝宝身边,我们的心也算安定了。”  

在兄弟俩60余天“历险记”里,用惊心动魄形容病情变化时的惊险时刻毫不夸张。  

所幸,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悉心护理下,两个宝宝一路披荆斩棘,在出生后一个月就实现了完全的肠内营养,不再需要输注“营养液”,整个住院过程没有发生严重的消化系统并发症。出院时,已长至5斤多,粉嘟嘟、人见人爱。  

“因为细菌性感染,兄弟俩仍需定期复查,但是我们的眼科和康复科的医生会继续接力,持续护航宝宝健康成长。”陈艳告诉记者。  

“不知流过多少眼泪,但我总是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陈女士告诉记者,“感谢市妇幼保健院的医护人员,没有他们的关心、关爱,我就没有当妈妈的权利,更体会不到做妈妈的幸福。我是幸运的,我要感谢帮助我的所有人。  

如今,兄弟俩正一天天长大,成为亲戚们之间的纽带。当然,他们更是陈女士的整个世界。

作者:邹方筱 

图片:市妇幼保健院提供

编辑:张惠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