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书房沙洲四路分馆自启用以来吸引了102486人次入馆。
▲第二届南国书香节“风度沙龙”之名家讲坛。
▲2018年6月在广州图书馆举办“走进非一般的韶关”展。
▲举行走进非一般的韶关“非遗游”活动现场。
前言
一座城市的高度,不仅来自于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道路、耀眼的霓虹、繁华的街区,还取决于思想文化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去年,我市乘着改革开放40年之东风,大力奏响文化建设协奏曲,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产业春潮涌动。市文广新局更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着力打造城市之魂、培植城市文脉,让源远流长的韶府文化与新时代同频共振,让全市文化事业“花千树春满园”。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文化之花绽家门
公共文化服务看不见摸不着?这样的观点在我市市民心中正逐日淡化。
梳理我市一年来文化服务发展里程,记者不难发现,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惠民一直被摆在了其中的首要位置。走在韶关城乡的大街小巷,一股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里,市民游客一览全村历史风貌;图书馆、风度书房内,人们惬意阅读,争相汲取文化营养……
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书房”的“风度书房”,现已成为市民朋友汲取知识、打发闲暇时光的最佳目的地。而作为“风度书房”知识文化延伸的“风度沙龙”,一经举办,便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被韶城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小学堂”。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共接待读者100多万人次,图书借阅量18.4万册,图书流通率184%,全年新办借书证18276张,办证率同比增长197%。新年伊始,全市第二批10间风度书房正式启用。新一批书房在原基础上又添加了免费朗读亭、咖啡、轻饮食等诸多潮流元素,以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书房、沐浴书香。
“韶关市风度书房建设案例”更被省文化厅评为“2018广东公共文化建设研讨会优秀案例”。零门槛、零费用、零距离的“风度书房”已经成为韶关市群众文化服务的活品牌。
农村基层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末梢和薄弱环节。去年,我市积极创新举措,大力推进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以“三馆”联动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对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指导作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营造优良的村(社区)文化氛围,激发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吸引力。
近日,记者走进曲江区小坑镇上洞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民们正三五成群地在中心外的广场上活动筋骨。村民陈金明说:“我们白天在这里重温村中历史,晚上在广场上吹拉弹唱,生活充满了新气象!”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除了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气象,还成为了基层党建宣传的新阵地。始兴县沈所镇八一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就和革命历史展览馆建在了一起。“这里自从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后,每年到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党员络绎不绝。”村民龙妍如是说。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水平和服务效能,市文广新局还组织评选了全市年度单项最美和最差村阅览室、活动室、村史展。上文所述两个中心均在优秀之列。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末,我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基本实现市辖乡镇的全覆盖。
汇聚能量讴歌生活惠民活动千百种
去年10月1日清晨,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向市区中山公园、步行街、百年东街婚庆广场聚拢。韶关市第二届民间艺术花会于当日启动并举行了民间民俗展示巡游。由我市各县(市、区)、云浮市、东莞市、汕头市及韶关学院等14支方队组成的巡游队伍在市区巡游,载歌载舞迎接国庆。
韶关市第二届民间艺术花会,充分展示我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扩大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同时深入挖掘韶关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推广韶关风味的本土小吃和土特产,打造了一系列极具韶关特色的文化项目。
本届花会更首次实现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平台线上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80万人次。
日月变更未曾懈怠,寒来暑往勠力前行。过去一年里,市文广新局在传统节假日期间,都会组织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放映了14958场农村电影;组织市区中小学校戏曲演出97场,全市农村戏曲演出156场。
在去年8月举办的2018南国书香节韶关分会场里,儿童音乐剧、“风度沙龙”
读书推广活动之名家讲坛、韶关本土戏曲展演等11场活动及演出“你方唱罢我登场。”3天时间里,会场内的各色节目连同优秀图书展、文化创意展、韶关本土作家作品展等10大展览一共吸引了超过32万人次走入书香节韶关分会场。
其中开幕式当天的直播在线观看总人数近10万人次;中省媒体和市直媒体共推出各类报道100多篇;3天期间会场内共举办大小活动300余场,约10万人次参与到了会场内的各色体验互动中。
让群众唱起来、跳起来、笑起来、乐起来,让生活走向艺术,用文化引领生活,在纷呈的文艺活动中,韶关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社会和谐发展觅得新途径。
深挖优秀历史资源特色文化树品牌
作为红军入粤第一站,红军在韶关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2017年以来,我市在全市范围开展了红色军事文化遗产的调查工作,摸清了287处红色遗址的分布和现状,将于近期推出《韶关红色遗址图录》。此外,市文广新局还向中央和省级财政争取到了7000多万元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资金,为我市红色遗址遗迹的后续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去年,我们以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建设为重点,带动整合全市红色文化资源。”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在红军长征途经的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广东是目前唯一一个没有红军长征主题纪念馆的地区,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的建设有效填补了这一空白。
据悉,目前该纪念馆主体建筑已落成封顶,计划将于今年下半年开馆。
通过高标准建设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并与仁化城口红色小镇统筹规划建设;悉心打造省委机关旧址红色文化讲习所;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小抗先”“红色讲解员大赛”“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我市正积极推动红色文化成为韶关文化品牌的“主心骨”。
作为广东省重要工业城市,韶关经济曾有辉煌的过往。为了让先辈们用汗水、热血甚至生命铸造的这笔精神财富重焕生机,我市提炼出了“工矿精神”,并在全市范围持续掀起弘扬工矿精神的热潮,使工矿精神成为各行各业的自觉遵循和价值追求。
其实在该精神发布之前,市文广新局就配合市委,组织人员在全市范围调研搜集相关事迹线索。“工矿精神”发布后,又积极创排工矿题材大戏——《51号信箱》,并在市博物馆设立工矿文化特展,着力讲好韶关工矿故事,擦亮工矿文化品牌。
遗产保护高歌猛进文脉传承迎春风
韶关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做好保护与传承,才能让后续工作“有中生辉”。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提升拓展保护手段、不断完善保护措施。
据介绍,市文广新局坚持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进一步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制定出台了《韶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章可循。
“我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为抓手,努力提高韶关文化遗产的‘含金量’。”市文广新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我市共有2位传承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项非遗项目列入了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新增数量创近年新高。
在非遗项目的活化上,市文广新局亦是不遗余力,先后举办了韶关市首届非遗创意设计大赛、开展了非遗工作站建设工作并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其中,非遗创意设计大赛共征集作品557套1447件参赛作品,网络得票总数累计超过122万张。
除此之外,该局还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走出去。征集筛选出65件作品参加了“2018广东(珠海)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由于组织参赛工作突出,获省文化与旅游厅颁发“优秀组织奖”,选送作品获得两个三等奖。
元旦当日,记者来到了修缮一新的韶阳楼,今日之韶阳楼已不再是之前那个功能单一的韶城观景台。市文广新局充分利用韶阳楼独特的位置和文化底蕴,深入挖掘韶关本土文化资源,将其打造成介绍和展示韶关的重要窗口。
《九成遗响——韶乐与韶州》主题展、韶关历史沿革脉络主题展、韶关历史文化名人主题展等展览让韶阳楼成了一座集韶关历史文化之精髓的“藏宝阁”。而五楼音乐厅的布展提升,更让记者对韶乐的再现充满期待。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市文广新局不断探索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新途径,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良好局面,同时为文化产业发展开发出了一眼活泉。
跨界融合不拘一格产业发展动能满
今年元旦假期,家住广州的侯文萱驾车带着父母来到韶关,泡温泉、学造纸、逛瑶寨、喝米酒,一家人拿着非遗口袋书《非一般的韶关》将韶关之行安排得满满当当,玩得开心尽兴。“‘走进非一般的韶关’,发现这里真是一个充满古韵与现代文明气息的灵秀之地。”侯文萱一家皆认为不虚此行。
这样的好评源自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今年,市文广新局立足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发挥特色、借力发展、合作开发三大途径,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着力盘活非遗项目,探索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驱动侯文萱一家来韶旅游的原因,是去年6月在广州图书馆举办的“多彩非遗美好生活——走进非一般的韶关”系列活动。这场活动不但发布了非遗口袋书《非一般的韶关》和大型非遗纪录片《韶关非遗印记》,还举办了非遗文创大赛颁奖及成果展,正式启动了非遗游活动。
说到这个韶关非遗游系列活动,这可是我市旅游和非遗融合的一次实践,活动为文旅发展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滋养,赏河山美景,品非遗深情。让旅游更加有“趣味”,为非遗增添新的“活力”。活动之后越来越多的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印象中韶关旅游不再等同于丹霞山和南华寺,而是三区七县各具韵味。
除了“文化+旅游”,去年,市文广新局其实还在文化产业领域打出了如古驿道定向大赛、瑶族服饰设计大赛、非遗项目进驻网红超市等多套“文化+”的组合拳,让韶关各色文化走进百姓生活;走出粤北山区,让老百姓欣赏到文化遗产、区域文化魅力的同时,扩大韶城文化影响力。
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梨园处处好风光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广东省内的文化大市之一,过去一年里,韶关各级文化部们依托文化阵地,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在此过程中更诞生了一批高品质、接地气、入民心的文化创作精品。
乐昌花鼓戏《一双高跟鞋》、采茶小戏《醉酒》、广场舞《杨柳青-滃江美》先后斩获省级大奖。地方戏曲经典剧目《卖杂货》《阿三戏公爷》更走出省界,参演了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西省政府举办的2018年全国采茶戏汇演。
文化振兴,首需先有文化自信。眼下,越来越多富有粤北特色的文化精品正一步步扩大韶关的文化自信。
韶州大地,文华璀璨,映照古今。昔日,这里韶乐声声,响彻南粤;今天,这里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新的一年里,韶关将在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征途上,将城市发展嵌入“文化”坐标,在省委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下,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普及与发展共进,服务与产业共赢,认真谋划,狠抓落实,让文化之花在韶州大地上日趋繁盛,馨香溢流。(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黄俊 图片 由市文广新局提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