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启动新龙村“乡约在地”社会创新项目 招募“新村民” 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近日,由韶关市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新龙村村民委员会、造点、行村、亿万光年与新龙村村民共同筹划发起的“乡约在地”社会创新项目正式启动,核心目标是搭建一个乡村创新中心,吸引更多不同背景但同样关注乡村的人加入成为“新村民”,与村庄产生长期的联系,融入社区和生活,共同想象和建设乡村景观、产业和关系,为宜业宜居的乡村进行本土化创新,进一步筑牢城乡共创发展基础。

“常驻村民”:

新龙村的发展离不开外来专业人士的支持与帮助

新龙村支部书记宁声珍表示,自2019年至今,新龙村持续探索参与式建设。第一个小尝试是修复村里的古树古井,由村民提出改造想法,参与建设施工,组建了工程管理小组负责统筹项目,初步形成了参与式建设的机制,在之后的田园公园改造以及41户庭院改造项目中不断完善,并且从“常驻村民”参与建设逐渐扩展到“新村民”和“常驻村民”共创共建。新龙村能够发展到如今这般幸福美好,既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也离不开这些外来专业人士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据了解,前两年,新龙村在空间建设以及乡村文化艺术教育两个领域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三批专业人士共同参与,为村民带来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磨合,村民也开始积极开放地去接纳新东西,更深层次地参与创造。

“先前我一直在外打工,2018年因为家庭原因回到家乡。我参与了新龙村创新改造发展的整个过程,最大的收获就是接触到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眼界和思路也随之打开了,从而让我们新龙村的发展具备更多的创新元素。所以我很期待今后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和我们想象、建设更加美好的新龙村,尤其是产业、就业方面的内容。”返乡村民潘华雄对记者说。

“新村民”:

人才匮乏和思想不统一是乡村振兴发展最大的桎梏

韶关市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项目负责人柏依此前一直在西南部地区参与不同领域的公益项目,她从十多年的公益实践经验中深刻地明白“在地的人对乡村项目至关重要”的道理。所以在2019年回到家乡做公益时的她第一想法就是:必须要驻村,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接触村庄的环境和人,慢慢构建信任,融为命运的共同体。

在近三年新龙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该基金会尝试过很多方式,“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但每个项目的时间都相对比较短,项目结束后大家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其中的弊端显而易见。

作为新龙村铁粉的关慧龙,也是新龙村的设计规划总指导,他说道:“我们为什么希望外来的人与村庄发生长期关系,而不是单次体验?原因很简单——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必然是个缓慢的过程,只有人们发现这个村庄蕴藏着自己生活的未来,才会真正开始思考村庄的未来,并且自己可以为之做些什么。这时候,村庄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才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据韶关市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会针对新龙村建设发展的不同议题举办周期不一的开放性活动,面向所有关注乡村发展的不同背景的个人,同时也将向高校、NGO、社会企业、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的负责人发出邀请参与。

有兴趣加入的单位或个人可以关注“丹霞新龙村”公众号,“乡约在地”相关活动招募通知将会在该公众号发布,有好的想法也可以通过公众号后台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作进一步交流沟通。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海涛

编辑:何敏

责编:邱日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