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初年(1522年),居住在始兴县城东面湴塘水的村民李必盛,沿南蛇岭往西勘察地形,行至县城西南龙钩塘,看到这里山环水绕、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草木丰茂,是个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带领妻儿老小到此安家落户,开创基业。从此,开启了李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瓜瓞绵绵的五百年。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广东省古村落——始兴县沈所镇石下村。
石下古村。邓斌 摄
在漫长的岁月中,以李姓为主的石下村村民守望相助、风雨同行,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看似平淡实则不凡的成绩,积累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遥想当年,“石下的屋场”“石下的书房”等故事家喻户晓、名满始兴。现在,我们来盘点几个“石下故事”,领略其曾经的风采。
“尚义崇文”之乡。明万历年间,知县杨大润决定将始兴黉学迁到城东白石岗,但涉及李氏家族数十亩祖地。知县约见李氏族人,希望得到支持,李氏族人深明大义,欣然无偿捐让土地,黉学得以顺利迁建。于是,知县在黉学立碑铭记,褒扬李氏家族义举。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县韩凤翔倡议在“墨江艺学”故地建始兴考棚,更名“墨江艺苑”。石下人李明制慷慨解囊,捐五百金并承担督造工作,历时两年完工。韩凤翔亲作《建墨江艺苑序》,自题柱联,并向石下村赐匾“尚义崇文”。墨江艺苑从此成为始兴考生温课、考试之场所,免除了远赴韶州、南雄等地考试的舟车劳顿之苦,成为始兴教育的发源地,培养出众多知识分子。“尚义崇文”也自此成为石下村的兴族之本、家风家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石下村人。民国四年(1915年),在“墨江艺苑”基础上创办始兴中学的“始兴八贤”中,石下村就有三贤。1918年至1920年,因军阀混战,始兴中学校园被占,在石下村李氏族人的支持下,曾迁到石下老茶园及围楼续办,“尚义崇文”名不虚传。
石下的屋场。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必盛到龙钩塘开基后,李氏家族在这里风生水起、人兴财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财富的快速增长,李氏子孙在这片土地上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到康熙年间,建成18条自然村、18头大门,“石下屋场”初具规模;再到乾隆盛世,建成27条自然村、27头大门,人口增到3000多人,是当时始兴人口最多、村落最大的望族。“石下屋场”按《周易》“八卦”布局,规模壮观、结构严谨、质量上乘。建于乾隆年间、历时20年建成的贞胜公围屋,由李氏宗祠和贞胜公居室、宗祠组成,面积1.2万平方米,是始兴棋盘围屋的典型代表。而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李氏宗祠,占地2600平方米,气势恢宏,是石下村的标志性建筑。宗祠二进三厅一院,厅内雕龙画凤,栩栩如生、富丽堂皇,彰显李氏家族的荣耀与辉煌。
石下的学堂。李氏家族重学兴教远近闻名,其族规规定:凡是李氏子孙在私塾读书,一律免交学费,读书致仕者有奖。其办学经费来源是宗祠“公尝”收入。明清两代,通过开办私塾,进行启蒙教育,以及讲授“四书五经”;废除科举后,则兴办新式学校。1907年起,陆续办有富教轩书舍、李鸿发书舍、李贤富书舍等7间学堂,按村计算,数量为始兴之最。石下村私塾、学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较高,如:俗称“石书房”的私塾,有“荷花开九朵,伙夫中秀才”的传说,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创办于1908年,以“明辨是非、知书达理”为校训的明达小学,是始兴最早的8间小学之一,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至20世纪90年代,明达小学的教学质量、培养的人才一直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被誉为始兴教育的一朵奇葩。2014年,该村成立经济合作社文化室——“檐下文化室”,为乡村文化建设起了示范引领作用。
石下的先生。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众多的私塾、学堂,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更多石下人从事教育工作,形成一个独特的师资群体——“石下的先生”。石下的教师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无论是明清两朝、民国时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遍布始兴城乡各中小学校,备受人们的欢迎和尊敬。据《石下村史》不完全统计,仅新中国成立后,石下李氏家族担任过教师的就有100多人,被誉为“教师之村”,有不少家庭是两代三代教师、全家教师、夫妻教师、兄弟姐妹教师等。“石下的先生”既是石下村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石下村永续兴旺发展的源泉。
石下的“皇帝”轮流做。“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本是《西游记》里的一句经典,为什么石下村也有类似的话呢?这得从石下李氏宗祠的资产说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李氏家族积累了大量的宗祠资产。这些资产除宗祠本身及附属资产外,还包括土地、山林、文物、祖坟及族人捐赠的财物等,数量多且庞大。这些资产的管理、经营及公益事业等诸多事务,都需要有人去做。既然是祖宗资产,轮流管理最为合理。于是,石下村就采取各分支家族(即各头大门)轮流的方式,管理宗祠资产。由于这是一个肥缺,轮值的分支家族尤其是作为宗长的主要负责人,任期内往往米足粮丰、吃穿不愁,特别是在主持祭祖等宗族集体活动时,其居高临下的威严,统领族人的架势,俨然就像“皇帝”一样。久而久之,社会上便有了“石下的‘皇帝’轮流做”的说法。其实,这也可以说是今天村务民主管理模式的先行先试。
五百载冬去春来、春华秋实,石下代有人才出:李文显、李文高、李达、李士斌、李贤伟、李大光、李子德、李大然……一个名字就是一段传奇、一个故事。五百岁风华正茂,乡村振兴正当时,站在石下古村,我相信,新的历史起点上,石下村人定会不负韶华,踔厉奋发,书写更多石下故事,创造更多石下辉煌。
作者:林发平
编辑:蓝洁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