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悲悯之心传递大自然的喘息声——论刘晓虹的生态诗歌

《风记得一朵花的香》是粤北女诗人刘晓虹近年来创作出版的生态诗集。面对作用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刘晓虹确立了用心灵与大自然沟通的生态意识,在生态审美、生态诗语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作为生态诗,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生态诗表现的主体,也是生态文学最基本的价值观。出于作家、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她的生态诗创作主旨始终将焦点放在生态、环境、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相互关系上。  

在诗集中,诗人运用童话、寓言、拟人等多种文学构建方式,使生态诗歌具有我国生态诗歌领军人物华海提出的体验性、批判性、梦想性等美学特性。

以生态整体主义的诗观视角与大自然交互感应

从生态整体至上的角度出发,诗人从系统观、联系观、和谐观等全方位去触摸自然的忧伤。在诗歌的意境上,意象的选择大多集中在绿水青山、花鸟虫鱼、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飞禽走兽等。刘晓虹对自然的感悟是立体、丰富的。诗人不当“人类中心主义”的旁观者,将动植物当作与人一样的主体,以一颗炽热的爱心和大自然交互感应。  

刘晓虹认为,只要心“绿了”,跃动的诗行才能写满绿意。在诗集里,诗人礼赞植物的诗篇有很多,如《风记得一朵花的香》《北山翠竹》《多情的蒲公英》《银杏叶》《向日葵》《种子》《稻穗在热浪里疯长》《枫树林》《玉兰花》《夏日太阳花》等。诗人营造出诗意盎然的绿色世界,其创作目的就是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人将自然万物当作和人一样的主体去和自然交互感应。如《与山与水》《断流的河水》《土地的叹息》《河与石》《石头》《聆听一滴雨》《台风》《白云》等。在这些诗歌里,诗人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态环境,并把生态整体主义的关怀与生命体验、生态情怀融入诗行,对自然万物发出生命的呼唤。

以生态审“丑”的批判性原则去批判反生态的丑行

刘晓虹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丑”,并借助诗性的语言回归自然并重构人与自然之美的和谐关系。诗人对“反生态丑行”表现出反感、憎恶、愤怒、焦虑与无奈。通过鞭笞人类对大自然的“反生态丑行”来警醒世人,让人类对破坏生态的行为自觉反思。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构建美好家园的重要保障。  

在诗集里有多首诗歌反复出现“眼泪”一词,诗人为自然“叫屈”。如《小河的眼泪》,诗人把内在感情移注于大地、小河、鱼儿、小鸟、蝉、蚯蚓、白莲花、柳树等自然物,并将它们拟人化。在诗歌里,河流被恶臭的工业废水污染,耐人寻味地反映出人类为了金钱不顾一切破坏自然的丑行,揭示出生态灾难的严重性。在《鸟儿为什么流泪》中,诗中的“我”与诗人产生了心灵感应。  

在刘晓虹的生态诗歌里,通过揭示人类的丑行,描绘的是大自然的“病容”,揭示的是人类的“病态”,诉诸的是百孔千疮的自然生态的残酷现实,传递的是恶劣环境下大自然痛苦的喘息声,流露的是生态体验下沉重的忧伤。

以梦想性的美好愿望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刘晓虹以梦幻、拟人化的文学表达方式去构想自然万物,营造出一种和谐境界。在《小河的幻想》里,诗人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自觉地化为小河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真实的“在场”状态和诗意的想象,使这首诗重构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图景。  

读刘晓虹的诗歌,总有一种生成故事的期待,幻想和无意识会瞬间占据所有的空间。在《月亮的幻想》中,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超现实主义的诗意触觉,寻找正在消失的生态美,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既充满浪漫主义风格,又具有以唯美为主导的诗意画面。这首诗一系列的意象在传达主体情感的过程中,诗人的自我身心完全附于意象之上,使诗歌的整体意境达到物即我、我即物,也就是“物我合一”的层面,给人一种遨游人间仙境美的愉悦,体现出一种唯美的视觉效果。诗人再造的幻美之境,是一幅自然万物对美好家园永远憧憬的美丽画卷。《骆驼的梦想》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在诗歌艺术上,获得一般的抒情语言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骆驼的梦想》每一句诗都是情,每一段诗行皆是景,每一个字都是泪。但这种景色调是沉重、灰暗的。  

刘晓虹用燃烧的激情所建构的生态诗歌世界是丰富的。诗集《风记得一朵花的香》,有的生态诗像沸腾的浪潮,直扑你的胸怀;有的像一股汩汩的清泉,润泽你的心田;有的像“照妖镜”,使反生态丑行原形毕露;有的像洪亮的警钟,让人猛然警醒。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刘晓虹的诗歌为生态文学作出了贡献,她唤醒了人们内心的生态保护意识。  

在生态诗歌的百花园中,刘晓虹是一束鲜艳夺目的新花,期待诗人在生态诗歌创作的花丛中,绽放出更多、更鲜艳的花朵。 

作者:曙光

编辑:蓝洁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