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旧城门与太平关

韶关(旧称“曲江”)建于西汉高帝年间,“始卜东河,继迁西河”,后因“不胜水患”,五代后梁乾化元年,录事李光册迁城中州(今市区);后唐天成元年,刺史梁裴开始筑建韶州城墙。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知府陈大纶重修城门,确定为:闻韶门(今建国路东口,俗称“老东门”);阜民门(今熏风路南口,俗称“南门”);镇越门(今复兴路西口,俗称“西门”);望京门(今北直街北口,俗称“北门”);相江门,后改为“迎恩门”(今东堤横路东口)。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知府吴兆元增开了青来门(今风采东口,俗称“新东门”)和文明门(今风度南路南口,也称“南门”)。  

走出这些城门,韶关人就要过河,当时过河的工具除船外,主要是靠浮桥。太平桥就是其中之一。  

据清光绪元年《曲江县志》记载:“太平桥,在相江门外里许。”其实,太平桥即东河浮桥,为税关。“按此桥以关名太平关,原设于南雄,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始移设韶州税厂,在湘江门外浮桥即建于此,迄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移建九皇宫前。”县志又记载,“九皇宫在城外东关税厂前,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以图公祠址建,同治十一年重修。”根据以上记载,按照清光绪年《韶州府城图》绘制的位置,太平桥、太平关税厂位置所指即今东堤北路与峰前街路口浈江边处,也就是现在的百年东街。  

太平桥头的太平税关,古代时又称“东关税厂”,在清代时是韶州税收的主要关卡,江西、南雄、始兴、仁化等地南下浈江水运货物都要过此关。据《韶州府志》记载,当时最繁荣时南来北往的船只要排队过关,船头涌动、帆影点点,商贸兴盛,每年缴税收达一十三万四千八百二十五两白银,可见太平关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太平税关的兴盛,清末至民国百余年来韶关东堤北路商铺旅店成行成市,码头货仓热闹繁华,成为韶城最繁荣兴旺的商业街市。  

可以说,有了太平关,才有后来的太平街。

作者:秋实

编辑:蓝洁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